“建筑節能 – 從被動優先到主動優化暨CHPC中國熱泵2024國際熱泵及新能源節能產業發展論壇”閉幕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雙碳背景下,“建筑節能?– 從被動優先到主動優化暨CHPC.中國熱泵2024國際熱泵及新能源節能產業發展論壇”于12月18日在位于上海張江的德國能源中心及學院(GECC)成功落下帷幕。
本次論壇由德國能源中心及學院(GECC)聯合中國制冷學會共同舉辦,匯聚了來自中外建筑節能領域的行業頂尖專家、學者和從業者,共同探討零碳建筑及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運用等主題,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論壇于上午9時正式開幕,中國制冷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荊華乾教授發表了振奮人心的開幕致辭,他高度評價了熱泵及新能源節能產業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與會嘉賓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隨后,德國能源中心及學院(GECC)執行院長冷曉在歡迎辭中分享了GECC在促進中德能源合作與技術交流方面的豐碩成果,同時表達了對此次論壇成功舉辦的期待與信心。
中國制冷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制冷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張旭教授以“上海市低碳/近零能耗住宅建筑的探索與實踐”為題,指出裝配式超低建筑以裝配式、智能建造、高安全性、室內環境高舒適度和能耗限值作為核心技術體系,必將成為住宅建筑的主流;同時,上海市利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總量3%面積容積率作為獎勵(公建財政補貼)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建筑行業的積極性和整個產業鏈的全面發展。他強調,新風量與氣密性都是高性能建筑技術體系中的重要指標, 必須予以足夠的基礎研究。在減少建筑直接碳排放方面,張旭教授指出,居住建筑空氣源兩聯供熱泵和熱泵熱水器替代燃氣壁掛爐是主要的技術措施。
格蘭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的袁磊總監則帶來了“歐洲智能水泵助力中國熱泵行業水路系統優化”的精彩分享,剖析了熱泵行業在歐洲和中國發展所面臨的痛點和解決措施,揭示了歐洲先進技術在提升熱泵系統效率方面的獨特優勢。
來自德國優尼路科斯(Unilux)中國區代表劉鑌從被動房的五大基本原則著眼, 分享了歐洲建筑節能系統看圍護結構對于中國暖通空調系統的影響圍護結構對暖通空調系統的影響。
在下午的議程中,德國能源中心及學院(GECC)執行院長冷曉回顧了德國建筑節能發展歷程。德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中,能源供應和使用結構與中國最相近的國家,德國的能源轉型戰略以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為主導,其實踐,包括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有非常寶貴的借鑒意義。
冷院長指出,德國多年的實踐摸索證明,建筑節能的最優化路徑一定本著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的原則,首先通過整合式設計和高效密封的保溫、門窗和遮陽等被動式手段, 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能源需求;接下來采取主動節能措施,提高暖通空調系統的能效,最后是運用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建筑材料。最后,冷院長還就中德低碳交流平臺的搭建設想和未來計劃做了精彩分享。
德國能源署中國高級專家Stefan Schirmer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詳細介紹了德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評估方面的創新舉措。他提到,一名優秀的建造設計師應該從設計伊始就通盤考慮建筑物從開發、建造、運營到拆除等不同發展階段的碳排放情況。德國在整合式建筑設計、低碳建筑材料、能效、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運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強調了不同的承重結構方式和外圍護結構對建筑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Stehfan Schirmer先生還就建筑材料溫室氣體排放金字塔、德國的建材生命周期評估數據庫、生命周期計算工具以及碳中和建筑的界定包括直接與間接溫室氣體的排放等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指出,中國建筑行業始終面臨著巨大的能耗和環境污染壓力,德國氣候中和建筑實踐對中國未來低碳建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同時指出,我們同樣應該從傳統的中國建筑例如徽派建筑的設計當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例如通過減少窗戶面積、自然通風以及通過庭院內水池蒸發散熱進行自然冷卻等設計手段達到節能降碳目的, 這和德國倡導的被動式建筑理念不謀而合。荊教授與Stehfan Schirmer先生就環保建筑材料所產生的負值碳排放問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
德國望瑞門(Warema)遮陽系統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孫戰就歐洲遮陽系統對建筑節能的貢獻進行了詳細介紹,為行業技術創新與低碳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此外,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陳澤鵬、康普萊斯壓縮技術(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清與霍尼韋爾亞太研發中心資深技術專家趙歡歡等行業精英分別就暖通產品戶外實證實驗方法、工業節能改造對能源結構市場升級和60-150度熱泵全系列制冷劑解決方案等等前沿議題做了精彩分享,為與會者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角度與靈感火花。
論壇尾聲,荊華乾教授對一天的精彩議程進行了總結。他強調,本次論壇不僅加深了行業內外對建筑碳中和及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認識與理解,展示了德國在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建筑方面所作的貢獻與經驗以及中國投身該領域的積極姿態,更為行業內外搭建了互動交流與合作的橋梁,為推動全球低碳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