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資金支持城市更新項目,供熱改造成重頭戲
10月8日上午10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和副主任劉蘇社、趙辰昕、李春臨、鄭備介紹“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 扎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果斷出手,在有效落實存量政策的同時,圍繞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五個方面,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趙辰昕
關于重大項目用能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用能保障是要素配置保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用能保障對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為貫徹落實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策部署,加強要素配置保障,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進一步明確了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的具體舉措。
一是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間。“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政策,已經明確不再將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納入能耗調控。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這項政策可拓展的用能空間規模在逐步擴大。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用好用足這項政策,還有不少需要加力的地方。為此,在這次增量政策中進一步明確,在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時,要嚴格將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予以扣除,以此引導地方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鼓勵通過購買綠電綠證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騰出增量用能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無序上馬,有效抑制不合理新增用能需求,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
二是深入挖掘存量節能潛力。目前,我國全社會存量用能規模約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間的10倍,深入挖掘存量節能潛力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騰出巨大的用能空間。我們將統籌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渠道,結合深入實施“兩新”等工作,加力支持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以存量挖潛積極保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合理用能需求。
三是加力實施國家重大項目能耗單列。研究將一批符合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十四五”能耗單列范圍,相關項目的能耗將不再計入項目所在地省級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范疇,強化對國家布局重大項目的用能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劉蘇社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量建設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階段,可以說今后一個時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務將越來越重。以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為例,有關方面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
劉蘇社介紹,2023-2024年,國家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超過4700億,重點支持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今后幾年,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資的支持重點,2025年也將繼續加大力度。在兩個1000億項目清單和投資計劃當中,城市更新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安排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管網建設,突出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重點城市和中心城區,重點支持在建工程和今年四季度可以開工的項目,推動解決燃氣管網老化、城市內澇、供水管網漏損等突出問題,同時還要繼續統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危舊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的支持力度。
城市更新不僅是改善居住環境的問題,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從燃氣、供排水到供熱,地下管網的改造不僅消除了公共安全隱患,還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面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的龐大需求,政府的集中投資無疑是及時雨。
“城市更新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項目的投資額比較大,單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也必須大力度吸引民間資本的廣泛參與。我們將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經營屬性較強的領域,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回報水平適中、社會資本具有投資意愿的領域,也將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也就是PPP新機制的作用,還有基礎設施REITs等作用,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社會參與的可持續更新改造模式。”劉蘇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