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匯/邵策:“事業”未竟,腳步不停 | 宅配機電產業影響力人物
遍云天。有寺皆投宿,逢人便結緣。徐婕的這首《行腳僧》形象地描繪了一位游方僧的人物素描——離鄉背井、四方游歷,通過外出行腳結善緣,廣布施,一方風雨,便是人生。他也是一位行走于宅配機電產業的行腳僧,十余年間,從安徽淮南輾轉到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廣東、湖南各地,通過組織游學、講課、人才培訓、實戰培訓等多種方式,為中國宅配機電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布道,我們慣稱之為“大濕”。他就是“行知匯”創始人——邵策,一位從眼睛里就能讀出故事的中年漢子。
一杯清茶下肚,漸解氣,疲態消散,邵策的故事就在茶香里。
如果說行腳僧是用腳在丈量他們的故事,那么對于邵策來說,他豐富曲折的創業經歷更像是一本教科書,可以寫成多舛的勵志小說。熟悉邵策的人與我們講,邵策他太不容易了,不過,好在他已找到了他想要的。
經歷坎坷?不,都是財富
1995年,剛畢業的邵策走進了淮南礦業集團機電公司從事團委和工會工作,2000年后申請下崗,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開啟了一波三折的創業之旅。幾年時間,他自己開過服裝店,從事過餐飲管理,做過商貿公司的總助,廣告公司的文案策劃,也曾在淮南當地的家電賣場四海電器做過職業經理人,負責店面管理,隨后又開過手機賣場賣起了手機。“職場人生,誰不想一帆風順,但在我這,任何的苦與多舛,都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在邵策看來,走出淮南礦業集團后,他的經歷的確“不那么順”,手機店開了三年,也并沒賺多少錢,與他當初的設想也不一樣,于是,他仍然在四處尋找機會。
都說彎路走多了必然是直路。磕磕碰碰近10年后,2009年,邵策在家鄉淮南開了一家格力專賣店,銷售家用空調產品,三年后由家用空調向中央空調轉型。2012年,邵策有了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去南京科寧冷暖參加培訓、學習。在科寧培訓,邵策有兩個收獲,一是正式接觸宅配機電產業,了解到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大有作為的行業”,二是接觸到培訓師行業,“內心有著某種沖動”。
歸來后,邵策做過自我分析:第一,自己做過管理,經營過實體店,做過文案策劃,有著豐富的創業經歷和管理經驗,可以拿來講講。第二,在分享交流培訓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利他”的意義,能夠為處在迷茫中的行業從業者帶來幫助,這是學習的源動力。應該說,格力真是邵策的福星。由于邵策的格力空調業務做得好,從2013年開始,連續幾年,格力中央空調安徽省大會均邀請他做主題分享。通過分享營銷管理經驗,優秀的案例,讓邵策成功俘獲了一大批粉絲,同時他的組織策劃、培訓才能得到了充分地挖掘。2016-2017連續兩年,邵策被邀請參加格力全國經銷商大會,并參加施工設計、策劃案例分享大賽,連續兩年拿到大賽第一。其中他的《不試不知道,同策不止有一套》的策劃案例更是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都說,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名氣來了同樣擋不住登門取經的人。邵策銷售做得好,案例策劃同樣做得好,那幾年開始陸續有不少的格力經銷商到淮南來找邵策討教一些經驗,甚至還有其他品牌的經銷商慕名而來。2017年邵策策劃組織了一場400余人的經驗分享會,會員開始由格力經銷商慢慢向外滲透,取得了意料中的成功。他開始慢慢意識到學習、分享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不僅針對于本人,對于整個暖通、宅配機電產業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于是,他開始主動走出去,游學,接觸不同的企業,出席不同的會議,用自己“活生生”的創業勵志教材和策劃案例帶動同行人一起學習。從暖通到宅配機電的這場游學,對于邵策來說,開始了就沒有歸期。
行而不綴的“行知匯”
孔子周游列國,酈道元踏遍山山水水,古人喜好在游學途中汲取、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于邵策而言,他的游學、布道的意義則是在于滿足自身學習的同時,為整個宅配機電產業培養和挖掘人才,并推動產業發展。他相信“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固步自封是無法得到成長的,唯有走出去,和市場對話,才能成就鴻鵠之志。也唯有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學習,才能讓行業發展得更為有序,更為健康。
2017年,邵策創辦了“行知匯營銷咨詢機構”,開啟了同策舒適家之外的事業——正式走進培訓行業。邵策喜研陽明心學,對于陽明心學之“知行合一”更是理解透徹,“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知原行遠,匯聚共長”,成了“行知匯”的最初釋義。
在邵策的設計里,“行知匯”須秉承“成人達己、奉獻價值”的理念,并與i傳媒共同協力,將“建立中國宅配機電產業營銷管理的價值平臺”和“推動中國冷、暖圈的大融合”定為目標,在中國宅配機電產業打造人才、科普的集訓營。
邵策是一個執行力非常強的人,一旦有了設想,馬上行動。2017年,針對暖通商、宅配機電渠道商開設了“中國宅配機電產業營銷管理人才訓練營”“中國宅配機電產業營銷管理演講大賽”,在宅配機電產業影響盛大,并充分帶動了產業的培訓、學習風氣。讓宅配機電產業一度成了最為“好學”的產業。
早在淮南礦業集團負責團委、工會工作期間,邵策就非常清楚組織、社群的重要性。“行知匯的發展目標是不斷參與和組織行業交流活動,融入行業各類社群,最終搭建的是一個能夠給全行業帶來知識分享和互幫互助的公益平臺。”而這些社群對相關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邵策希望,可以將組織建設的社群逐漸做成一個品牌,延續下去。
“789”講師團,再出發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邵策的座右銘。宅配機電產業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在滋生著不少問題。邵策認為,只有不斷地思考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調整,解決問題,才能在這場產業修行中不躊踏、不迷失。
2019年5月,醞釀一年多的行知匯“789" 菁英講師團在武漢正式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當前中國宅配機電產業培訓師“散兵游勇”的尷尬,讓中國宅配機電產業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導師團隊,督促培訓產業真正走上“正規軍”。兩年的高度關注,四處游學,與眾多企業、經銷商交流、學習,邵策內心其實早有判斷,宅配機電產業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產業的高速發展與產業的支撐機制不匹配,近幾年產業對于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的需求劇增。這需要一個專業的導師團隊。
邵策介紹,行知匯“789” 菁英講師團成立后,將圍繞著產業當前的一些問題,結合管理、營銷設立各類研究課題,并結合實戰為企業、經銷商釋疑解感。在研發課題中,邵策及他的團隊發現目前的宅配機電產業有一個弊病,那就是“規模不效應”。“宅配機電產業是典型的‘行商’,而不是‘坐商’,產業不缺產品,缺的是產品的差異化。在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它更依賴于經營人脈,導致獲客成本太高,銷最基本是靠人堆起來的。”邵策認為,其實大多老板都沒好好算好經營這本賬,買賣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但盈利情況并不樂觀。行知匯 “789"菁英講師團曾做過一次關于經營成本的培訓,發現其經營成本立項都多達30余項,這很嚇人。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宅配機電產業的經銷商,1000萬以下規模的公司經營成本相對較低,上億規模的公司有市場和資金的原始積界,唯有2000萬-5000萬之間的創業型公司在夾縫中生存艱難,這類公司的老板大多是草根出身,沒有足夠的管理經驗,也沒有搭建完善的營銷體系和職員培訓體系。”邵策認為,今后“行知匯”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針對“2000萬-5000萬”規模的公司特設一個從營銷管理延伸到技術培訓的一個綜合性行業賦能平臺。
不僅如此,在整個疫情期間,針對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市場,“789”菁英講師團亦是活躍在行業各種線上平臺,為整個行業在陣痛中蝶變打下堅實基礎。通過講解和整理行業實戰PPT和干貨,不僅為宅配機電產業經銷商注入了發展信心,更是為后疫情時代經銷商如何發展指明了方向。
“我們將會持續通過專業化、系統化、體系化的分享助推宅配機電產業發展,讓所有進入宅配機電產業的新成員們不再彷徨無措,有夢可追。”邵策的這份心思很遠。
“事業”未竟,腳步不停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肩負為整個行業謀發展的重任,邵策的修行不曾停止。采訪中,邵策先后幾次摘下眼鏡,按揉眼部,有些疲憊。不到兩分鐘,他似乎想到了某件重要的事,像打了雞血,突然興奮起來。
這就是邵策投入很多心血,親力親為的宅配機電產業渠道新商學大會。從2017年第1屆參會人數700+,到第2屆參會人數1200+,第3屆參會人數1300+,第4屆套會人數1800+,第5屆參會人數1800+,第6屆參會人數1500+,再到2023年第7屆參會人數1400+,屆屆人數的爆滿和經銷商進發的學習熱情不僅是對選題策劃以及知識分享的認可,更是對邵策以及“i傳媒·行知匯”促進宅配機電產業發展的肯定。每一次“大濕觀察”刷屏背后,是邵策精準洞察經銷商情緒的能力,因為一直在用腳步了解市場,所以邵策始終能夠與經銷商共同呼吸。
2023年12月,在第7屆宅配機電產業渠道新商學大會上,“大濕觀察”以《沖突與復蘇》為主題,超過3小時的演講進行到了晚上12點,但沒有人離開。邵策走訪市場的腳步不曾停止,經銷商亦是用腳來對邵策進行了信任投票。針對后疫情時代經銷商發展痛點,邵策精準分析了工程與零售商的現狀,并就經銷商如何做市場給出了獨特的見解,再一次為迷茫的經銷商指明前行的方向。
“從2017年第1屆大賽在上海的成功舉辦,到2023年在廣州舉辦完第7屆大賽,大賽的規模一次次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或是主動分享,或是幕后支持。這讓我很感動,覺得自己正在干的事情是有價值的。”邵策表示,與他接觸的都是想認真做事情的人,是一群有能力,有情懷的人,正因為他們想做事情,有情懷,才使得宅配機電產業的正能量源源不斷,這興許就是宅配機電產業渠道新商學大會能夠一直延續舉辦的動力。
而如今,第8屆宅配機電產業渠道新商學大會也將啟航,邵策依舊會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市場,把脈宅配機電產業發展的新痛點與新趨勢,再度為行業獻上一場知識分享盛宴。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宋朝趙州禪師80高齡還在各地參訪,只因他心里還有疑感沒有徹底放下。已值不惑之年的邵策,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會在何時停下這宅配機電產業行腳僧的腳步,安然放下。或許,事業未競,他的腳步就會不停。這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