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湖“上新” 傳統供熱企業催生新質生產力
高溫天氣,室內制冷靠的不是吹空調,而是藏在地底下的地熱能——這樣的應用,您聽說過嗎?
日前,記者走進合肥熱電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發現除了冬季清潔取暖,地熱能還可以用于夏季制冷,實現“冷暖雙供”,并能與其他能源“合作互助”,實現用電的削峰填谷,有效緩解高溫天氣電力供應緊張等問題。
埋藏在地下的熱能,如何搖身一變為人們所用?合肥熱電給出它的答案。
合肥熱電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 合肥熱電供圖
圖片
華東單體最大“土壤空調”——培育創新提質新優勢
穿越清凌凌的塘西河水底,在合肥金斗公園綠化帶地下,被譽為“土壤空調”的地源熱泵系統正在靜悄悄地運行著。
這是全國首批、安徽省首個“綠色能源站”——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供能面積超過200萬平米,是華東單體最大的多能互補綜合利用區域能源項目。
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地下站房 合肥熱電供圖
這個位于地下的能源站,由合肥熱電集團旗下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專業公司——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運維。雖然項目占地面積不大,卻保障著周邊的安徽省創新館、安徽省美術館、中科大金融研究院、安徽老年大學、文一塘溪津門等多個用戶的冷氣使用。
冷氣的源頭,正是埋藏在地底下的淺層地熱能。
什么是淺層地熱能?該公司負責人解釋稱,這是指蘊藏于地下200米以內的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熱能,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可再生及就近利用等優點,主要可用于建筑取暖制冷等方面,是一種更“干凈”的清潔能源。
“地源熱泵系統,通俗理解,就是將土壤當做一個容器、一個儲熱體。”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地表2米以下的土壤溫度相對非常穩定,一般在14—18℃,而地源熱泵就相當于是一個“搬運工”,夏季將室內熱量吸收,通過管道儲存到地下土壤或地下水中,冬季再將熱量“取”出來,實現冬季制熱、夏季制冷。
這一周而復始地進行地溫與氣溫的熱交換循環,就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室內生產、生活環境。
然而,地熱能“藏”得這么深,如何把它發掘出來為人們所用?
“整個地源熱泵系統的建設,有點像‘挖井’。”該企業負責人進一步介紹道,濱湖在安徽具有先天資源條件優勢,整體地勢平整,區域內金斗公園、塘西河公園等景觀綠化下面大量資源可以利用。此外,當地擁有大量高層建筑和公共建筑,用戶分布較為集中,可以發揮區域能源的效率。
為了能量交換有更好的效果,管道一般埋設在地下100米—120米深度之間,“太深,對管材要求太高,太淺的話能量儲存受限。”該公司負責人說。
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地源熱泵機組 合肥熱電供圖
能源組合形式全國最多——擦亮“低碳環保”新名片
“土壤空調”用起來效果如何?用戶最有話語權。
據介紹,合肥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項目采用地源熱泵、冰蓄能、水蓄能、天然氣三聯供、環狀管網蓄能多種能源組合形式,是目前國內能源組合形式最多的能源站。
與傳統燃煤相比,該能源站滿負荷運行預計年節約標煤6.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9萬噸、二氧化硫4800噸、氮氧化物2400噸,相當于造一片擁有900余萬棵樹的大森林,“增綠減碳”效應十分顯著。
安徽科技館暑假期間參觀市民眾多 合肥熱電供圖
8月22日,烈日炎炎,在安徽科技館內,涼風習習、溫度適宜。令參觀市民舒適的冷氣,并非由傳統氟系統空調提供,而正是來自地下的“土壤空調”。
“安徽科技館總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特別是在暑假期間,參觀市民人數眾多,對冷氣的需求就更加旺盛,對館內供冷要求也自然提高。”該公司負責人說,與分體式空調長時間使用出現室內空氣干燥、舒適度較差的情況相比,地源熱泵系統是水系統運行,溫差梯度較小,室內水分不易流失,舒適性較高。
自安徽科技館正式運營以來,區域能源地源熱泵系統便一直發揮著新能源供能的作用,“相較于傳統空調系統,投資建設成本降低約30%,同時,年用能成本也能節約20%以上。”
使用新能源制冷的濱湖藍天花園小區 合肥熱電供圖
無獨有偶。家住濱湖新區藍天花園的市民胡先生,對地源熱泵系統也很滿意。“不像壁掛式空調那么干燥,更舒服一些,而且沒有空調外機,也更美觀了。”
冬暖夏涼是每一個城市的愿望,但體量龐大的空調外機群既是“耗能大戶”,也是城市熱島效應的制造者,而在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項目覆蓋的區域,取消了空調室外機、用戶端冷卻塔等設施,既能有效緩解區域熱島效應,又能改善建筑外觀、美化城市形象。
未來,在這一區域,或將一臺空調外機都看不到,噪音飄水等頑疾也將迎刃而解。
毫無疑問,該項目的建設為更多居民帶來“冬暖夏涼”體驗的同時,也為美麗合肥增添新動能,引領城市綠色發展。
安徽省科技館 合肥熱電供圖
應用場景全國最豐富——激蕩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目前,合肥已經將地熱能等新能源利用列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板塊,形成多能互補。眼下,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用戶包括大型場館、商業、辦公、學校、居民等多種業態,應用場景十分豐富。
地熱能供能具有精準、穩定等優勢,還能有效滿足精密制造、醫藥、電子等行業企業生產廠房恒溫恒濕需求,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此外,地熱能集中供能系統具有美觀整潔的特點,整個小區外立面沒有空調主機,提升小區整體形象。通過鼓勵推廣應用,加大市場引導,可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安徽省美術館 合肥熱電供圖
從資源優勢看,相比傳統能源,地熱能更清潔,符合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要求,且不存在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飯”等問題,理應大力開發利用好。
“區域能源項目可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居民小區地下空間等有機結合,通過進一步統籌規劃,形成協同利用效應,降低項目投資建設成本,可更好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合肥熱電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提質、擴量、增效、優供”為中心任務,在開拓市場、創收增收的同時,通過技術革新手段深入挖潛,大力開展降本增效。
地源熱泵系統的投用,便是最好的證明。2024年3月,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還被中宣部(國新辦)指定為中外媒體記者“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主題采訪點之一。
合肥熱電安徽科恩技術人員正在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合肥熱電供圖
目前,安徽科恩新能源有限公司正研究推出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管網與高溫熱水管網能源互補提升方案,讓能源利用“吃干榨盡”。
“根據目前濱湖科學城用能市場現狀,未來嘗試通過高溫熱水管網、蒸汽管網、區域能源管網,將濱湖科學城區域能源站、駱崗公園錦繡湖能源站、經開區換熱首站等4個站點進行連通,構建形成'四站三網'保障格局,通過多個能源站之間互聯互通,實現能源互補,此舉在全國屬于首創,將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保障能力。”該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技術創新讓用戶得到了實惠,也讓企業嘗到了甜頭。作為一家能源環保型企業集團,合肥熱電助力合肥在地熱能等各類新能源綜合應用的范圍和深度上不斷加碼,既是乘勢而上,也是順勢而為。
目前,合肥熱電還建成北城龍湖能源站、新橋汽車產業園能源站,正在推進建設駱崗公園錦繡湖能源站,4個能源站總供能面積達400萬平米,并謀劃為各片區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站,滿足集中供冷供熱需求……一個個重點板塊加速布局,在快馬加鞭推進中,應用場景愈加豐富。
合肥熱電有關負責人表示,傳統供熱產業用能方式迎來新的變革,新賽道將催生新質生產力。下一步,合肥熱電將借助布局的先發優勢,聚焦新質生產力,夯實“大本營”、推進“走出去”,繼續深化技術創新,向創新要發展、向創新要效益,不斷開辟新的賽道新的領域,讓創新成為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助力城市“質”的有效提升,實現“綠色低碳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