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菱環境助推低碳園區綜合能源服務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園區作為密集碳排放生產活動的承擔主體,其綠色低碳發展也自然成為了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為切實踐行我國“雙碳”目標,以綜合能源服務為抓手降低園區碳排放,促進園區低碳轉型發展,雄安新區綠色低碳與能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綜合能源服務百家實踐案例集》編委會,于3月14日至15日在河北雄安召開第二屆低碳園區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應用論壇,申菱環境作為低碳園區建設先行者受邀參加此次會議。
論壇以推進低碳園區示范建設,探索低碳園區發展實施路徑為目標,針對園區轉型政策、低碳園區落地商業模式、電價波動對園區用戶的影響、園區碳資產管理、園區能源托管、運維模式等等進行論壇內容設置。
低碳智慧園區綜合解決方案是針對園區在能源領域零碳轉型的關鍵點提出的解決方案。申菱環境深耕暖通節能領域二十余年,基于新一代前沿低碳技術,實現“數字中國”及“雙碳”戰略的真正落地。申菱環境高新區智造基地研發大樓作為零能耗示范項目,順利通過“零能耗建筑”設計運行雙認證,根據運行數據顯示,建筑綜合節能率為100%,建筑本體節能率為41.4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為100%,滿足零能耗建筑要求,經濟效益顯著,社會效益巨大。
申菱高新區智造基地
一、大溫差水蓄冷高效機房技術
超大溫差水蓄冷高效制冷機房系統,冷凍水系統設計供回水溫度4/17℃,制冷機房系統全年運行能效比達到5.5+(水蓄冷工況)。空調末端風機盤管采用超大溫差串聯逆流、直流無刷電機技術,可實現大溫差及無級調速變風量運行。此外,采用智能空氣品質監測系統,按需調節新風量實現冷量節約,并降低了新風系統能耗。空調系統全年能效比≥4.2,實現空調系統節費、節碳、節能運行。
利用工業峰谷電價差,采用水蓄冷技術,夜間谷電蓄冷,日間峰電放冷,大幅降低供冷電費的同時,助力電網的移峰填谷。超大溫差蓄冷技術在大幅提升蓄能密度的同時,有效低了冷站占地面積,節約了建設投資,并顯著降低輸配系統能耗。
搭配高效高溫級熱式冷水熱泵機組,回收空調冷凝熱,同步進行水蓄熱,為工藝和生活提供免費熱水。
高效冷熱源系統
技術特點:
能效比>5.0
節費80%
主機節能15%
水泵節能:45%
回收余熱用于再生熱預熱、冬季新風預熱、空調再熱等
高效機房技術,采用申菱自主研發大溫差磁懸浮冷水機組、蒸發冷卻式冷水機組、高溫級熱式冷熱水機組制冷主機以及大溫差末端系統,并通過全過程BIM精細化施工、工廠預制、精細化調試,實現節能節費。針對暖通系統的全年動態負荷模擬、運行能耗動態仿真系統方案對比和選擇,以高精度精準計量主機群控策略、風水聯動策略,基于系統特點匹配最優控制,確保系統可靠、高效。同時,系統還可以根據環境自適應控制運行策略自學習、自升級、故障自診斷、能效跟蹤與持續優化,保持全生命周期系統最優。
二、綜合能源應用
光儲充技術,利用園區廠房屋頂光伏、園區車棚光伏,將光伏發電電量儲存于儲能機柜。光儲充能源管理系統對電站綜合數據、系統性能、功率輻射曲線、上網電量與發電量、電站損耗等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掌握電站整體運行水平,確保電站整體性能。同時,應用峰谷策略、最大需量策略、計劃曲線策略、跟隨指令策略、開放策略等智能化運行策略,結合光伏性能分析、光伏日負荷曲線、太陽輻射強度對比、儲能收益分析、儲能電池自放電特性分析、儲能電池電壓特性分析、儲能PCS功率電流分析、儲能SOC變化曲線、充電樁系統分析,確保光儲充最優化運行,實現源-網-荷-儲協調優化調度。
儲熱及熱利用技術包含園區制冷站低溫余熱回收利用技術、園區工藝中溫余熱回收利用技術、園區工藝高溫余熱回收利用技術,搭載智能熱管理系統,可適用于不同場景梯級余熱回收。
三、智慧能源管理系統
基于物聯為數據底座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申菱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對建筑所有區域空調、電梯、照明等系統運行情況的全方位實時監控。結合計算機信息化分析以及管理,實現能源使用結構的優化和消耗過程的“信息化”、“可視化”管控,做到每個區域潔凈舒適,整體運行節能高效。
四、垂直一體解決方案
基于項目特性,申菱從用能規劃、深化設計、設備定制,到集成實施、調試驗收、智慧總控、智能運維全壽命周期,運用環境調控垂直一體化解決方案,集成了申菱環境在低碳技術、建筑環控以及數字智能等方面的最新技術。實現以系統設計目標為導向,以全生命周期最優為基準,一體化設計實施、低碳節能、高效管控的總體目標,可為客戶提供初投資更低、節能效果更好、功能更強、性能更優的全流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