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跨城核能供熱項目投運,熱泵行業怎么看?
11月25日,我國首個跨城核能供熱項目——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啟動山東煙臺到威海跨區域供暖,開啟核能“雙城”供熱新紀元。
“暖核一號”核能供熱是從核電機組高壓缸排汽作為熱源,在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進行多次的熱量交換,最終通過市政供熱管網將熱量送到千家萬戶。同時采取多道隔離回路,加上輻射監測等手段,確保核能供熱的安全可靠。
此次投運的跨區域核能供熱項目通過熱電聯產技術升級和抽汽改造,使核能供暖跨城長距離送達威海乳山市,首次實現核能跨城供暖。
國家電投核能發展總工程師吳放表示,項目覆蓋乳山主城區630萬平方米,滿足當地約20萬居民清潔取暖需求,這個供暖季,“暖核一號”供暖面積將達到1250萬平方米,惠及海陽、乳山兩市近40萬居民。
據數據統計,北方采暖季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約在1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的10%。新能源供熱成為面向“雙碳”的重要實踐課題。
目前,我國的清潔化能源主要涉及天然氣、電能、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熱電聯產、清潔化燃煤、核能等能源品種。隨著我國供熱技術和設備的發展,上述能源供熱方式也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諸多供熱方式中,能夠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熱泵技術備受矚目,更是全球轉向安全和可持續供暖的核心技術。IEA認為,政府對能源安全的關注和氣候變化的承諾將使熱泵成為供暖和熱水制備的主要脫碳手段,而且熱泵還可以滿足工業和集中供熱的供暖需求。
而且在探索“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路徑上,熱泵供熱無疑是一個重要切入點。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推進淺層地源熱泵暖民工程,到2025年全市新增淺層地源熱泵供熱面積2000萬平方米。推進再生水源熱泵暖民工程,到2025年全市新增再生水源熱泵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推進空氣源熱泵暖民工程,到2025年全市新增空氣源熱泵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
綜合行業發展前景來看,隨著政策與市場需求的平衡,政策執行層面的進一步完善,熱泵供熱方式在中國的應用將愈加廣泛,具有極其可觀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