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樂集團50周年慶|卡樂海外建廠開啟全球化之路
發(fā)表于: 來自:卡樂電子
50年專注于HVAC/R領域和加濕系統(tǒng)的控制解決方案
自1973年以來,我們在創(chuàng)造產品時就意識到可持續(xù)發(fā)展涵蓋設計、制造和營銷的整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需求和敏感性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今天,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成為集團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的指導方向。讓我們追尋歷史,著眼未來,以便日復一日地為今世后代實現具體和可衡量的目標。
通過對12組集團核心人物的采訪,我們將向您展現卡樂集團50周年的發(fā)展歷程——
第六章2003海外建廠開啟全球化之路

Alberto Catullo
卡樂美國首任總經理

Martino Manfrin
卡樂蘇州首任總經理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改善服務并提高為美國客戶提供產品附加值的能力。”
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的決定是如何產生、何時產生的?
Catullo:
2003 年在賓夕法尼亞州曼海姆開設生產基地的想法是基于多種考慮。
首先,CAREL U.S.A.之前所在地(附近的蘭開斯特市)的可用空間有限。當時,CAREL U.S.A. 已經在為部分加濕器進行末端的裝配,并從事控制器的備貨。在更具戰(zhàn)略性的層面上,主要目標是改善我們的服務以及為美國客戶提供附加值的能力,特別是為了縮短交貨時間(對客戶來說極其重要),而無需大量備貨 。我們還意識到,根據美國鼓勵制造業(yè)的政策,某些招標(尤其是政府招標)要求產品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制造。
在美國本土建廠也符合公司全球戰(zhàn)略的愿景,旨在創(chuàng)建有彈性的運營,其價值在新冠疫情爆發(fā)期間顯而易見。顯然,在這些具體原因的背后,還有一種普遍的期望,就是能夠迅速在美洲獲得重要的市場份額。該工廠于 2003 年 12 月落成,當地政府官員、EDC(蘭開斯特縣經濟發(fā)展公司)代表、我們的員工以及一些客戶和供應商出席了落成儀式。路易吉·羅西、路易吉·納里尼和翁貝托·比安奇尼均出席了就職典禮。盡管氣溫寒冷,但這是一個溫暖的時刻,慶祝工廠的竣工以及我們?yōu)槲磥碓O定的挑戰(zhàn)。

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的決定是如何產生、何時產生的?
Manfrin:
CAREL蘇州成立于2005年春季;在此之前,CAREL 通過香港的銷售辦事處和上海的代表處在中國開展業(yè)務。CAREL 于 20 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通過兩家經銷商在中國營銷其產品:香港的 Honeekar 和臺灣臺北的 Teu H Sin。
當時的中國,從建筑業(yè)到運輸業(yè),尤其是整個工業(yè),所有經濟部門都在經歷快速增長。中國正在用一代人的時間從一個純粹的農業(yè)國轉變?yōu)槭澜绲诙洕鷱妵瑓⑴c并主導世界經濟的戰(zhàn)略領域是必經之路,例如消費電子和半導體。20世紀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我們的歐美客戶開始直接在中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qū)投資建廠。因此,對我們來說,支持當時的主要客戶、進入快速擴張的市場并保持競爭力非常重要。

新建工廠需要解決的主要關鍵問題有哪些?
Catullo:
我們必須面對的許多關鍵問題源于這樣一個事實:新工廠迫切需要當時的“CAREL體系”走向國際化。雖然在商業(yè)上我們早已擴展到國外,但在運營和產品開發(fā)流程方面還是空白。在原有的體系中,大家都使用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文化,在技術方面則僅限于與現有計算機系統(tǒng)進行有線連接。
美國曼海姆工廠的崛起需要 CAREL 體系適應全球化。這意味著引入洲際多站點 ERP、重組質量體系、標準化運營和產品開發(fā)流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標準化人力資源和會計流程,所有這些都采用新的語言、新的規(guī)則和新的文化 。對于我們親身經歷過這一點的人來說,曼海姆“不僅僅是”一家新工廠,它還促進了 CAREL 的全球化進程:同時,也為我們在中國建立第二家海外工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Manfrin:
第一批在中國投資的企業(y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通過與本土企業(yè)合資經營,以減少進入壁壘,如當地語言和文化,但同時也會引發(fā)知識產權問題。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允許外國公司在政府允許的工業(yè)領域設立100%境外資本的公司,即“外商獨資企業(yè)”。CAREL決定不成立合資企業(yè),而選擇了更困難、但也更有遠見的道路,就像CAREL一貫的做法一樣。
一切從零開始,從尋找最合適的場地開始運營(當地政府提供未完工的廠房出租),使其投入運營(生產區(qū)和辦公室的公用設施系統(tǒng)、安裝和最終裝修),到購買所有生產設備(與意大利使用的設備相同,裝配自動化水平相同),并開發(fā)一個根據當地需求定制的ERP系統(tǒng)(涉及財務、生產、商業(yè))。
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建立了一支能夠使公司快速發(fā)展的團隊,我非常自豪地說,他們中的許多人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并與CAREL一起成長。在中國團隊的努力和總部的支持下,在短短幾個月內,我們成功地在中國開始生產控制器(卡樂蘇州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同年9月完成了第一個產品的組裝)。

“我們的歐洲和美國客戶已開始直接在中國投資。對我們來說,支持他們進入快速擴張的市場并提高競爭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建立一個可靠的供應鏈是不是很難?
Catullo:
當然不容易。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卡樂美國工廠一開始的重點是產品本地化和加濕器組裝。當時的困難不是尋找有能力且感興趣的供應商,而是擁有有競爭力的價格。
另一個問題是需要找到基于意大利設計、根據公制設計并具有歐洲認證的配件。一方面,使用相同的配件意味著我們對本土供應商的貨品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讓我們的產品能夠使用美國本土市場上各種通用型零配件,這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工作。需要管理本地認證,例如 UL 以及其他認證,每個產品都需要這套東西,這個過程后來也成為 CAREL 集團內部產品開發(fā)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一步步逐漸將產品本地化的過程是漫長而艱巨的。

Manfrin:
蘇州地區(qū)提供了廣泛的供應鏈,其中包括電路板組裝和測試、塑料成型、鋁壓鑄和擠壓、金屬板木工和精密機械等領域的高度專業(yè)化公司。當CAREL蘇州成立時(2005年),全球約80%的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電路板均在蘇州生產,工廠擁有超過50,000名工人。此外,知名消費電子品牌(日韓)的主要生產基地也都在蘇州。本質上,供應商并不短缺,但我們最大的困難是得到主要供應商的關注和優(yōu)先供貨,然后保證其質量。我們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穩(wěn)定增長使我們能夠達到加強中國產業(yè)結構所需的產量。

新工廠生產的第一批產品是什么?
Catullo:
在開設新工廠之前,CAREL U.S.A. 已經開始組裝 MC2000(MC 絕熱系統(tǒng)的美國變體)和 UltimateSteam(本地設計的用于分配加壓蒸汽的產品,這是美國相當常見的解決方案)。Manheim 新工廠生產的產品是 homeSteam,它是 UE 模型的一個版本,適合住宅或輕型商業(yè)應用。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們開始制造 UE 和 UR 產品,從具有最多共同組件且顯然產量最高的型號開始,然后逐步擴大生產以覆蓋大部分產品系列。
Manfrin: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第一臺PJ32 在中國第一條生產線上下線的時刻。
對于 CAREL 的每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時刻,這是第一臺在意大利境外組裝的 CAREL 電子控制器。PJ32 是商用冷凍領域的熱門產品,我們選擇它一是基于冷凍業(yè)務在亞洲的快速增長,二是我們有信心新團隊具備了制造并管理這個產品的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廠是如何發(fā)展的?

Catullo:
新工廠建成后,目標是將原材料和半成品一起從歐洲供應商或意大利工廠通過海運,然后進行組裝、配置 ,并在美國新工廠進行測試。然而,從中長期來看,目標是盡可能實現生產和供應鏈本地化。繼推出本土制造的 homeSteam、UE 和 UR 設備之后,又推出了 humiFog,以及基于 homeSteam 經驗專門為美國住宅市場設計的另一款產品 compactSteam。這款加濕器由美國和意大利總部共同開發(fā),最初在中國蘇州工廠生產,然后在曼海姆本地生產,以縮短供應鏈并降低運輸成本。
還值得一提的是ultimateSAM的本地開發(fā)和生產,ultimateSAM是ultimateSteam的演變,旨在支持加壓蒸汽分配應用的增長。這些解決方案的開發(fā)得益于當地研發(fā)團隊的寶貴貢獻。然后,我們還開始接觸電子控制器,將我們可編程控制器的美國客戶的一些最終配置或定制階段轉移到曼海姆工廠。我們還購買了用于控制器圖形定制的設備,優(yōu)化了倉庫管理,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大量進口中性塑料部件,然后根據當地客戶的要求在曼海姆進行定制。在我離開后的幾年里,有關電子產品的其他重要本地化工作也隨之而來,并由 Martino Manfrin(現任北美首席銷售和營銷官)接替。

Manfrin:
CAREL蘇州在最初幾年發(fā)展非常迅速。2009年,我們已有員工近200人,擁有3條SMT裝配線、6條PTH裝配線和1條加濕器裝配線。除了生產工廠外,我們也開始發(fā)展在中國的銷售組織和網絡,先后在上海、廣州和北京等一線城市開設了辦事處。
經過最初幾年的發(fā)展后,我們開始密切關注中國掀起的創(chuàng)新潮,并基于中國本土的客戶需求開發(fā)了我們的第一個“逆向創(chuàng)新”產品:μPC。我們還在軟件開發(fā)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特別是應用程序的開發(fā),以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的多樣化。然后,我們逐漸開展在中國的第一輪“電子控制器設計實驗”,研發(fā)了一些“衍生產品”,例如 PJ30A 和 PGDsmall,這些產品是基于意大利設計開發(fā)的,但又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行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