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首個國家級數字化建筑機電展廳”開放日 暨“德國闊盛”50周年慶北京站答謝會圓滿落幕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5月10日,由i傳媒、中建三局、德國闊盛、CRAA冷協工程委聯合打造的“中建首個國家級數字化建筑機電展廳”開放日活動暨“德國闊盛”50周年慶北京站答謝會,在中建三局“國家級數字化建筑機電展廳”(北京大興)正式舉行。四方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設計院以及友商嘉賓匯聚一堂,探索行業數字化發展,探討以塑替鋼新方案,并且為低碳建筑發展獻計獻策。

作為本次獲得的主辦方之一,德國闊盛中國區總經理滕云瀾分享了《德國闊盛的過去,現在,和數字化未來》,分享了闊盛創立至今的經歷、成果與改變,講述闊盛從發明PPR管道,到如今數字化發展背后的邏輯理念和意義。中建三局技術中心自身BIM專家李偉、資深暖通專家馬明星以及德國闊盛技術總監何智強結合具體的BIM設計操作、國標圖集編撰過程以及“以塑代鋼”方案的實踐案例,為與會嘉賓傳授技術與經驗。
數字展廳,促進建筑機電發展
國家級數字化建筑機電展廳中涵蓋了中建三局過往取得的種種榮譽,以及工業化生態鏈從設計,到預制加工,到裝配安裝,到系統調試,到運行維護全場景展示,將數字化一貫到底,保證連續性。建設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建筑機電工業化的發展,聯合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展開工業化相關技術的研發。中建三局北京科研中心主任余應清表示:“我們一直堅持做BIM數字化建筑技術深化應用,并建立數字孿生體系,這對今后建筑的智能化控制和運營具有深遠意義。數字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底層的數據庫,為后期系列應用軟件的使用提供最基礎的數據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中重點展示了“以塑代鋼”方案。據介紹,“以塑代鋼”方案符合當下“雙碳”理念,對環境保護有積極的意義。比如從管道的生產、預制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維護和后期的回收再利用,整個全生命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減碳、降耗和環保的理念。因為管道的材質輕,加工工藝比較簡單,對推進建筑機電工業化有很重要的意義,能夠加速推進我國建筑機電預制加工產業,推動建筑工業化的進程。
“以塑代鋼”,改變行業施工工藝
作為PPR管道的發明者,德國闊盛與中建三局緊密合作,共同打造了“以塑代鋼”方案,并且發布低碳環保新國標圖集。“以塑代鋼”方案以及新國標圖集的推出,對于建筑機電專業中占比較大的暖通專業,是一次技術革命,提升了暖通空調系統建設運行品質,改變了這個行業的施工工藝,解決暖通空調專業的痛點。

不僅如此,“以塑代鋼”方案的推出,也開辟了管道預制加工的先河。在疫情期間,項目安裝時不時陷入停滯,彼時德國闊盛就在思考能為行業以及經銷商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綜合考慮項目管道施工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德國闊盛完成項目管道在工廠內的預制加工,抵達項目現場即可連接使用,彌補疫情導致的安裝節奏拖延。

2023年,時值德國闊盛五十周年之際,“以塑代鋼”方案以及新國標圖集正是德國闊盛獻給行業的又一力作,詮釋其不斷進取的理念與決心。對于闊盛而言,50周年意味著全新的起點,闊盛改變了傳統LOGO,以全新的品牌姿態砥礪前行,引領管道行業在水與暖領域的創新。
獻計獻策,助推低碳建筑前行
在開放日活動及闊盛五十周年慶答謝會尾聲,i傳媒、中建三局、德國闊盛、CRAA冷協工程委聯手打造了“我為負炭樓獻一計”開放式論壇。與會嘉賓從行業專家,到德國闊盛、大金、世創電能等品牌方代表,從設計院到渠道商代表,大家圍繞低碳建筑各抒己見,既有為低碳建筑建言獻策,亦有對降低建筑碳排放明志,將會議氣氛推向高點。

實際上無論是負炭樓、被動房,還是零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都是行業探索建筑低碳的行動成果。在探索的過程中,將規劃、設計、建造、生產、實施、運維、產業鏈平臺、生態合作融為一體,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數字經濟新業態培育行動,推動企業在智慧城市、海綿城市、舊城區改造、新農村建設、智能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開展頂層規劃、前沿技術應用、軟硬件開發、智慧場景打造、負碳園區建設等方向的合作,傾力打造數字產業生態圈。
這其中必須借助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發揮其在創新能力、資源優化配置、生產方式變革、管理創新等方面的引擎作用,構建“布局合理、產業集群、技術先進,管理科學、高效運轉,成本低廉、效益突出,綠色發展、環境友好,服務優質、品牌領先”的低碳建筑群體,提供優質的產業運營服務,激發產業集群的活力與價值,帶動產業生態伙伴創新發展,實現產業鏈共贏目標。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對于建筑機電行業亦是如此。即便五十年來德國闊盛引領了管道革命,依然堅持“拾柴者”的角色,不計過往成績,勇于領頭前行,為行業進步貢獻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