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調系統碳排放已達9.9億t,暖通空調系統節能降耗痛點在哪?
發表于: 來自:AI暖通
在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所重點提到的“碳達峰十大行動”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等,均與空調系統和設備密不可分。
當前,我國在空調生產、銷售和使用數量方面均已占據世界首位,如果未來空調使用量進一步增加,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展,控制空調系統的碳排放水平勢必會成為我國實現建筑碳中和的最關鍵環節之一。據統計,我國空調系統所消耗能源占我國社會總能耗的21.7%,暖通空調系節能減碳是大勢所趨。

現存暖通空調系統碳排放
目前,我國已經約有600億㎡建筑,據分析計算,現有建筑運行過程能源消耗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2億t,其中直接碳排放約占29%,電力相關間接碳排放約占50%,熱力相關間接碳排放約占21%。其中,我國建筑中暖通空調系統運行能耗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9.9億t。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暖通空調系統中所采用的氫氟烴、氫氟氯烴類制冷工質屬于溫室氣體。目前,我國暖通空調所使用的HFCs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1.0億~1.5億t當量二氧化碳。我國建筑中暖通空調系統運行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11.0億~11.5億t二氧化碳。其中,我國暖通空調系統用電導致的間接碳排放就約為4.4億t二氧化碳。
影響系統運行碳排放的因素
01 冷熱源及輸配系統效率
提高冷水供水溫度和降低熱水供水溫度能明顯提高暖通空調系統冷熱源機組的能效水平。目前我國暖通空調系統設計和運行大多仍然按照傳統冷水供回水溫度及供暖熱水供回水溫度,有較大節能潛力。在輸配環節,目前主要依賴閥門實現冷熱量的分配和調節,導致輸配系統實際運行效率僅為30%~50%,有顯著節能空間。除此之外,暖通空調運行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廢熱,如能采用熱回收技術將這些排熱收集起來并加以利用,則既可減少環境污染,又可顯著提高冷熱源效率,是減少暖通空調系統碳排放的有效途徑。

02 運維管理水平
目前大量暖通空調系統還未實現自控,即使實現自控的暖通空調系統,其運行控制仍以傳統控制方法為主,雖可滿足暖通空調系統的調節需求,但并不能完全保證各設備的運行效率最優,也不能保證系統層面的負荷分配協調及系統控制最優化。
暖通空調系統的總能量損失中,很大一部分能耗由運維管理人員的操作問題造成。運維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系統能耗無法有效控制。暖通能耗65%的浪費為人為運行管理不當造成,數百萬套機房,95%以上靠人為巡檢管理。機房運行管理對專業技能要求相當高,即便“暖通博士”管機房能實現節能和實時監控,但社會結構性缺失致使暖通專業人才非常缺乏,目前市場99%的機房還是非專業人員的運行管理,水平太低,致使暖通空調的精細化管理與運行無法實現。由此導致的浪費高、能耗大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暖通空調系統形式多樣,通過對暖通空調系統實際運行數據的分析,制定高效且滿足舒適性要求的控制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暖通空調系統的自動控制優化能力,建立更高效的智慧運維系統。
03 系統設計相關因素
當今暖通空調系統設計方法以滿足極端工況下的空調需求為目標導向,而極端工況在系統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很少出現,設備容量普遍偏大。暖通空調系統的設備選型過大,導致大部分工況下系統運行效率較低。

04 設備相關因素
目前各類暖通空調設備的系統性能主要是在特定的實驗工況下確定的,但現行低碳標準對碳排放量做出的要求均是針對實際應用時的復雜工況提出的,這與傳統的空調行業標準中大多數系統性能均在特定實驗工況下定義的情況存在偏差。目前以實際運行條件下的系統能效為尺度,體現設備智能化控制水平存在差異,并且缺乏限制空調系統全壽命周期碳排放的設計要求的評價標準。
暖通空調系統如何節能降耗
當前我國暖通空調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已達9.9億t二氧化碳,如果不能顯著降低暖通空調系統冷熱需求并提高暖通空調系統能效,則未來碳排放量還可能進一步增加,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01 高溫供冷/低溫供熱
現有研究表明,不管是新風負荷還是回風負荷,一半以上的負荷均可以用更高溫度的冷水或更低溫度的熱水進行處理。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通過將顯熱負荷與潛熱負荷分開處理,可以將冷水溫度提高到16 ℃/20 ℃,從而大幅提高冷水機組能效。由于大量的冷熱是用于處理新風負荷的,而新風負荷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用高/低于室溫的水進行處理(冷卻/加熱),以此為基礎就可以構建出顯著高于16 ℃/20 ℃的冷水機組和溫度低于30 ℃的熱水機組,從而更大幅度提高冷熱源效率。
02 能量回收
當存在同時供應冷熱的需求時,可以使熱泵設備同時制冷和制熱。當冷熱不匹配時,可以通過回收制冷設備排放的冷凝熱產生所需要的熱水。這類熱回收技術在合適的場合能顯著提高系統能效。

03 高效冷熱站
近年來,高效制冷機房得到較快發展。高效制冷機房系統以實際運行性能作為評判依據和優化目標。但目前的制冷機房主要生產7 ℃/12 ℃冷水,而新風和循環風負荷中的大部分可以用高于7 ℃/12 ℃的冷水進行處理。現有研究表明,如果制冷站生產多種溫度的冷熱水,對新風和循環風進行分級處理,可以使制冷站的能效比超過10。當前采用2種溫度冷水(中溫水和低溫水)的系統已在潔凈空調系統中應用,未來應在更多建筑中推廣使用,以全面提高制冷站能效水平。

隨著熱水生產方式逐漸由燃料燃燒轉變為熱泵制取,低溫熱水的優勢越來越突出。在新風和循環風的熱負荷中,絕大部分負荷可以采用30℃以下的熱水處理,這為低溫熱水的應用提供了契機。未來的冷熱站應提供多種溫度的冷熱水,根據所處理負荷需要的溫度,合理選用冷熱水溫度,從而實現冷熱站能效的大幅提升。
冷熱站往往采用多臺冷熱源設備,對多臺冷熱源設備進行優化控制,在滿足冷熱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冷熱站效率,是冷熱源群控的重要任務。目前雖有各種類型的群控策略,但如何適應不同的冷熱源系統、如何適應運行過程中的性能變化、如何更好地結合當地氣象條件,是未來群控技術需要關注的問題。

此外,冷熱源的輸配能耗在許多系統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部分負荷下,最主要原因是暖通空調水系統主要依賴閥門實現冷熱量的分配和調節。隨著直流電動機性能的提高,用水泵代替閥門進行冷熱量的分配與調節,將顯著降低水泵運行過程中的揚程,從而顯著降低輸配能耗。

同時,采用低品位能源總線與直膨式系統相結合,在各空氣處理末端根據所需要的溫度品位借助直膨式方式處理空氣,既能夠提高冷熱源效率,又可以降低輸配能耗。該項技術在未來暖通空調系統中也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04 智慧運維技術
實際暖通空調系統能效水平受到設備基礎性能、系統控制水平、運維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其中暖通空調系統的調適、故障運維與節能控制在暖通空調系統節能減碳中起著重要作用。
暖通空調系統調適是在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及運營的全過程中,通過管理手段避免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技術手段確保建筑設備和系統從設計階段直至運營階段的性能落地,最終實現工程建設目標,達到能源系統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最佳匹配。調適的理念引入我國的時間較晚,但近些年發展迅速,2021年發布的全文強制性國標GB 55015—2021《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通用規范》明確提出,當建筑面積大于10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采用集中空調系統時,應對空調系統進行調適。
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控制可分為底層控制和上層控制。底層控制主要是基于PID的傳統控制方法,通過內置調控實現自動調控的過程。上層控制則主要是根據多個設備的運行目標進行調整和設備群控,從而達到系統層次節能的效果。底層的PID方法經過長期研究已較為成熟,而上層控制的研究及工程實現目前發展潛力相對較大,也是暖通空調智能化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較成熟的上層智能控制,通常是基于專家知識制定的控制方案編寫相應的控制算法,通過分配系統負荷、改變設備頻率等方法實現系統的智能控制。但由于運行管理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常存在管理人員難以落實運維策略的問題。
在當前的大數據、智能化時代中,利用用戶數據實現智能化的暖通空調運維管理和控制優化方案已成為可能。利用暖通空調系統中記錄的溫度、濕度、壓力、功率等物理信息,以及控制信號、維護計劃等運行方案信息,可以實現包括系統零部件優化、系統故障檢測與診斷、能耗維護與預測、系統智能化優化控制等在內的功能,甚至也可能根據氣候條件、用戶行為預測的學習結果,為用戶提供暖通空調個性化定制、室內環境的個性化定制服務。
基于大數據的暖通空調故障診斷與節能優化,可以提升運維方案智能化程度及實施效率,在初期階段實現故障診斷乃至于故障預警。在系統節能優化方面,以減少系統能耗、降低碳排放為目標,采用智能控制的上層控制優化,是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目前,采用模型預測控制的原理實現智能化的設備調節和群控方案是可能的實現方法之一。
目前,大數據分析方法在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采集點位少、數據質量不高、信息收集不完善等。解決這些問題,是進一步挖掘大數據在暖通空調運維及運行優化中的應用前景的關鍵。
暖通空調系統運行過程中能源消耗導致的二氧化碳年排放已達9.9億t,其中直接碳排放約5.5億t,間接碳排放約4.4億t,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重要議題。當前導致暖通空調系統碳排放高的主要因素包括冷熱源系統效率不高、暖通空調系統運行調節未優化等。針對現有暖通空調系統存在的問題,充分挖掘暖通空調系統運行數據從而提高智能和智慧運維水平,降低暖通空調系統運行過程碳排放,提高暖通空調系統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