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I地源熱泵寧波韓嶺美術館應用案例解析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1、工程概況:本項目位于寧波東錢湖畔,總用地面積1137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建筑共四層,其中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筑總高度17.7米。地下室一層主要為設備用房,包括空調機房、配電房、消防泵房,1~2層為展覽廳,三層為觀光層。

圖1項目效果圖
美術館由國際建筑大師隈研吾親自設計,是中國第一個自然村美術館,是集文化交流、會展服務及民俗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建筑方案為避免城市化的方盒子,運用幾何手法切割、聚合的獨立屋頂,并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代替群墻,遠看就象層疊的山峰,像一座山的自然形體建筑融入周邊環境(如圖2),項目建成后,又將是一個網紅打卡新地標。

圖2 項目實體圖(施工中)
2、室內主要房間設計參數表及冷熱負荷匯總表
室內空調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冷熱負荷如表2所示。

3、設計難點分析
該建筑方案運用幾何手法切割、聚合的獨立屋頂,并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代替群墻。從藝術效果角度及業主要求考量,空調系統的設置即不能影響建筑外立面和屋頂,又必須盡可能貼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時還需兼顧節能、環保理念,滿足綠色建筑二星以上標準。同時,建筑上提出立面不得開口或運用百葉的要求,加之還需滿足展廳面積最大化的硬性指標。為此,冷熱源的設置及空調機組等末端布置與常規設計存在較大差異,設計難度較大。
4、設計思路
4.1、本著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并充分利用場地面積較充裕,且貼鄰東錢湖湖面的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項目采用豎直埋管+地表水相結合的地源熱泵空調系統。
4.2、為了營造展廳良好的參觀氛圍,最大化地擴大展區面積,決定所有空調機房均設于地下設備層,利用核心筒區域敷設垂直送、回風管道,完成展廳空調系統的布置。
4.3、為確保建筑立面效果,兼顧節能環保要求,決定采用地道風系統解決內外環境的換氣需求。該系統利用上層排風,下層進風的雙層地道,既滿足了整個建筑物杜絕百葉及開口的要求,又進一步利用了地道的節能性,可以有效降低冷熱源及空調機組的容量。
4.4、考慮到配電房、通訊網絡機房及消控室等功能性用房發熱量大,需降溫的周期較長,運行時間與大系統不同。因此,利用室外埋管的優勢,獨立設計了水(地)源熱泵機組。
5、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
5.1、冷熱源的選擇
考慮建筑與環境協調,空調冷熱源選擇排除了風冷熱泵機組、變冷媒流量多聯機組、水冷冷水機組(需設置冷卻塔)等系統形式。考慮冬季湖水溫度較低(低于4℃)和湖底清淤等要求,排除了閉式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從考慮節能、環保理念,室外場地充裕,最終設計豎直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系統,避免了外置的空調外機和冷卻塔。
根據計算冷熱負荷,設置四臺WFI渦旋式水/水熱泵機組,夏季提供7/12℃空調冷水,冬季提供45/40℃空調熱水,機組置于地下一層專用冷熱源機房內。另地下一層配電房、一層通信網絡機房、安防消防控制室獨立設置水/空氣熱泵機組代替通風降溫,便于獨立運行和避免在屋頂設置風機。

圖3 制冷機房流程圖
5.2、室外埋管設計和地表水輔助散熱
經熱響應實驗測得巖土綜合導熱系數(平均值)為2.23W/(m·k),巖土體初始溫度(平均值)為20.65℃。根據計算,設計80個地耦孔,有效埋管深度120m。地埋孔間距為4.5×4.5m。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型式為雙U型 ,管徑為De32,公稱壓力1.60MPa。室外共分為10組環路,每個環路連接8個地耦孔,通過集分水器八通連接到機房內總分集水器,如圖所示。

圖4 地埋管平面布置圖
5.3、巖土冷熱平衡措施
經計算全年累計冷負荷320980kWh,累計熱負荷194461kWh,兩者比值為1.6:1,再考慮熱泵機組的能效后,夏季向土壤的排熱量達到冬季從吸熱量的2.69倍,存在極大不平衡性。

圖5 全年冷熱負荷
為解決巖土冷熱不平衡的問題,設計采用湖水輔助散熱,設置換熱量400kW板式換熱器隔離湖水,保證水質。

6、地道新風系統的應用
為了減少對建筑外立面的破壞,新風由設置于場地內的地道風溝引入,接入置于地下室的空調箱,由空調箱送至各空調區域。地道風溝內氣溫較為恒定,室外新風與地道環境充分換熱,可有效減少空調機組容量,達到節能的目的。室外新風與地道環境的換熱情況見圖6、圖7。

經模擬計算:夏季工況條件下,地道風系統承擔新風負荷為12.00kW,占新風負荷的比例為9.29%,冬季工況條件下,地道風系統承擔新風負荷為18.23kW,占新風負荷的比例為27.31%,節能效果明顯。
表5 地道風系統節能效果分析表

7、系統特點總結
7.1、采用地源熱泵系統,沒有外機布置在屋頂或室外,避免了對建筑立面、屋頂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建筑和自然融為一體,同時也符合節能環保理念。結合地表水輔助散熱的系統,解決了土壤冷熱不平衡問題。
7.2、水/水式熱泵和水/風式熱泵(配電房、網絡機房等區域)相結合,避免過渡季節采用大機組開啟運行的“大馬拉小車”現象,解決了空調系統集中和獨立使用問題。
7.3、水/水熱泵機組使用側水泵和地源側水泵與機組一一對應設置,水/空氣熱泵機組地源側水泵獨立設置,可以按需啟動水泵,提高空調系統能效。
7.4、考慮到配電房、通訊網絡機房及消控室等功能性用房發熱量大,需降溫的周期較長,運行時間與大系統不同。因此,利用室外埋管的優勢,獨立設計了水(地)源熱泵機組。
7.5、采用地道風系統,室外新風與地道環境(溝壁)充分換熱,有效降低空調機組容量,達到更大的節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