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如何構建周邊環境以減少病毒傳播
發表于: 來自:德圖暖通TT
通過改善建筑HVAC的運行措施能夠減少SARS-CoV-2的潛在傳播風險
即便有一些特定大小的顆粒物能夠穿透高效過濾介質,通風和過濾措施依然在減少SARS-CoV-2的傳播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常安裝過濾設備并定期對其進行維護能夠減少病毒經由空氣傳播的風險,日常的通風量應符合《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的相關標準。
良好的新風量和空氣交換率有助于建筑設施稀釋包括病毒顆粒物在內的室內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存在于建筑環境內部的空氣中,會經由呼吸進入人體。通過增加新風量和空氣交換率將室內空氣中更多病毒顆粒物排放出去,針對這些建筑設施的運行參數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點 現有的空氣調節系統不一定能夠滿足提高新風量的需求,因此必須使用便攜式測量儀器對系統進行檢測。
第二點 增強風速時如果只注重室內空氣循環卻不考慮增加外部空氣的輸入可能會導致傳播風險進一步擴大。而不論內外循環系統,其過濾裝置和送風能力都需要使用儀器去進行定期檢測以保證其運行狀態。

光照同樣能夠控制一些傳染性因子的存活。涉及建筑設計時,日光這個元素具有普遍性和決定性,而現在微觀研究表明經過日光照射的室內灰塵,其中細菌群落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比那些陰暗空間中的要小。另外和處于陰暗空間中不同,紫外線和其他可見光也能夠殺死部分細菌。
在保證光照充足,提高新風量和空氣交換率的同時,還應重視室內溫濕度水平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其他重要參數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
文章中所涉及的專有名詞,研究實驗,測量儀器及數據結果均引用于:
作者:Leslie Dietz, Patrick F. Horve, David A. Coil, Mark Fretz, Jonathan A. Eisen, Kevin Van Den Wymelenberg
參考文獻:
1.Parrish CR, Holmes EC, Morens DM, Park E-C, Burke DS, Calisher CH, Laughlin CA, Saif LJ, Daszak P. 2008. Cross-species virus transmiss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epidemic diseases.
2.de Groot RJ, Baker SC, Baric RS, Brown CS, Drosten C, Enjuanes L, Fouchier RAM, Galiano M, Gorbalenya AE, Memish ZA, Perlman S, Poon LLM, Snijder EJ, Stephens GM, Woo PCY, Zaki AM, Zambon M, Ziebuhr J. 2013. Commentary: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announcement of the Coronavirus Study Group.
……等96部文獻
綜合研究,室內空氣質量應符合《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的相關要求,特別是通風量、溫濕度水平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對于室內空氣質量尤為重要,其影響了人體健康。 以下是相關標準的摘錄:
1. 通風量:
依據《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一般室內人均應達到30m/h的新風量,而高密度人群建筑有著更高的要求。

《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
2. 溫濕度:
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溫濕度的指標應符合表1內的數值要求。

3. 二氧化碳:
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二氧化碳的含量為日均0.1%
4.采光照明:
依據《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公共場所宜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室內游泳館自然采光系數不宜低于1/4,其他利用自然采光的公共場所室內自然采光系數不宜低于1/8。游泳館游泳池區域的水面照度不應低于200lx,理發店,美容店工作面照度不應低于150lx,其他有閱讀需求的公共場所照度不應低于100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