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重工優質案例:新加坡濱海灣項目
發表于: 來自:三菱重工空調上海總部
李光耀先生說新加坡的成功秘訣:
其一,是接受民族差異(新加坡社會主要由華裔、印度裔和馬來裔組成)
而其二,則是“空調”!

生于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曾稱冷氣機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究其原因,是先生自幼怕熱,卻偏偏生在了新加坡。
常年受赤道的影響,讓新加坡多雨、炎熱、濕度高。這一特點也促成了新加坡成為一個嚴重依賴空調的國家。

遠超傳統的課題
自2005年開始,三菱重工開啟了新加坡濱海灣項目,囊括了新加坡濱海灣的金融區域、辦公區域、購物區域、酒店區域以及餐飲區域等等。如此大體量的涼暖課題更需要突破傳統模式,從“長”計議。

新加坡被譽為“花園城市”,從60年代開始就定制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對于制冷設備的環保節能更是尤為關注。
項目旁的濱海灣花園內,通過先進的技術將穹頂內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3到25攝氏度,以達到觀賞世界各地的植物要求。如此嚴苛的要求下,于2015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溫室。
Tips:據世界銀行數據,傳統制冷設備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高達10%。如果任由這種現狀肆意發展,直至2030年,排放量將再翻一番!

可以說,新加坡本身的制度就極為嚴苛,而作為國家的地標性項目,濱海灣所選擇的產品,更需要優中選優,做到極致。
遵循傳統?項目內一眾樓宇,包含辦公樓和住宅樓群體,將持續散發出極大量的熱。這就違背了環保的命題。
從長遠看!制冷設備對環境的潛在影響甚至會更加明顯。所以對于節能環保、高效可控、靈活適應等能力,都提出了史無前例的嚴峻要求。

因“地”施宜,高效驅動
尋找一種可持續保持該地區涼爽的方法至關重要。被譽為氣候戰爭的“秘密武器”——區域供冷,它能實現大規模可持續供冷,且效果顯著。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區域冷卻系統應運而生,該系統圍繞一個中央地下工廠,沿著5公里的閉環管網引導水流,從而為整個建筑物附近的降溫提供了動力。
冷供水沿著管道流動,進入每個建筑物中用于吸收熱量并冷卻建筑物的熱交換器中,然后再返回中央工廠。

三菱重工(MHI)集團的離心式制冷機為整個制冷過程提供驅動力。最大的冷水機組長約12米,寬和高6米,重達160多噸,每臺的制冷量大約相當于3600個住宅空調單元。
離心式冷水機組采用高效的壓縮機設計,其空氣動力學外形可最大程度地減少機械能的損失。這種巨大的制冷能力具備大規模經濟效益,使它比單獨的住宅空調單元效率更高。
Tips:三菱重工離心式壓縮機可使每個電力單元提升六倍的熱能。

運行原理,巧妙特質
濱海灣地區的制冷系統使用的16臺離心式制冷機中,其中一臺可以兩種方式運行:除了使用冷凍水外,該裝置還可以切換到制冰模式。這使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儲冰罐,在電力成本較低的非高峰時期(例如在夜間)制冰。

▲ 三菱重工高性能離心式冷水機組
一整天后,吸收了新加坡建筑物熱量的溫水流過可以冷卻水的冰層,然后又重新回到建筑物中。通過這種方式將生產與需求匹配,可以進一步提高濱海灣系統的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
低成本,高效率
區域供冷系統還具有成本效益,同步多建筑物供冷,遠比單獨供冷一個建筑物更為便宜。
2012年新加坡濱海灣項目正式竣工,該系統將冷卻所需能源減少40%,相當于該城市24,000套公寓的能源消耗。
區域供冷系統的投資成本也較低,因為不需要單獨的冷卻器或冷卻塔,并且將維護成本匯總在一起。

“職人”之極,培育長遠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新加坡濱海灣項目實施期間,三菱重工為更好的系統運營,還在當地展開了培訓,并且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授人以漁,將冷暖的責任賦予國民,福澤后人。這也是三菱重工本身所蘊藏的職人精神。

2002年 能源站1開始建設
2006年 能源站1投入運營
2010年 能源站2開始建設
2013年 能源站2投入運營
2015年 收回全部投資成本
直至今日,項目仍高效運作并備受好評,以極佳品質與符合當地的嚴苛需求,成就三菱重工優質案例之一。

在濱海灣項目中可見,區域供冷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它將在實現多個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中的作用被揭示!人們總是想在炎熱的氣候中獲得涼意,所以三菱重工區域供冷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優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