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建設技術導則(試行)》來了!
UAD浙大設計 發表于: 來自:UAD浙大設計
疫情席卷全國、來勢洶洶,形勢復雜而嚴峻,我們正在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面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根據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示精神,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著職業精神下的社會責任心,遵照“安全至上”和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鏈”的基本原則,公司醫療事業部在各專業總師、總監的帶領下,集合技術骨干,基于積累的醫療建筑設計、運營以及疾病預防與控制方面的設計、研究經驗,探討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呼吸類傳染病的隔離治療措施和指導疫情高發地區的呼吸類傳染病醫療資源的應急增擴建設,編制完成了《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建設技術導則(試行)》。
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相關專家也參與了該導則的編寫工作。

導則要點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切實加強對浙江省傳染病(呼吸類)應急醫療設施建設的工作指導,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相關單位,在充分總結借鑒各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建設技術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
《導則》共分11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選址和總平面規劃、建筑、結構、給水排水、通風與空調、電氣與智能化、醫用氣體、室外配套工程、裝配式鋼結構建造技術等。適用于浙江省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本導則主要研究和解決可用于快速響應、建設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的技術體系流程和方法。同時,研究裝配式為主的工業化快速建造技術在傳染病應急醫院建設上的技術應用。將有助于在疫情防控關鍵期,傳染病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指導應急醫療設施的快速建設,提高患者的接收容量,助力防控疫情的全局工作。
《導則》的編制工作,填補了浙江省在傳染病應急醫院建設方面的技術空白,可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健康事業,將對全省傳染病應急醫院(呼吸類)的快速建設和安全運行,提供技術支持。
01、設計原則
1、安全至上原則
2、滿足應急防控需要的原則
3、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鏈原則
4、保護環境、降低污染原則
5、臨時兼顧長遠原則
02、選址和總平面規劃
1、應急醫院的選址需要避免對周邊的建筑和人員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應盡量避開城市人口稠密區和有可能造成危害的重要設施,選擇地勢較高、地質穩定平坦地段,宜在城市區域常年主導下風向等。應急醫院的建設要利用現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并考慮污水排放的設施和管網等。
2、出于安全的考慮,醫院用地周邊應設置20米及以上的綠化衛生隔離帶。擴建時應清理傳染樓周邊20米范圍內與傳染樓無關的設施。
3、醫院總平面布局應嚴格劃分限制區域與隔離區域,區域之間應采取物理分隔并設置道閘。
4、院區內隔離區域應設交通工具清洗消毒場地和設施。
5、場地采取鋪設防水材料和防滲膜等防止污水和廢棄物滲漏的措施。
03、建筑
1、新建和擴建傳染病應急醫院,其應急和快速的特性,要求盡量采用裝配式建材,滿足快速建造要求。建筑平面布局上宜利用醫護工作人員通道作為中軸,病房等數量大的部位宜采用裝配式模塊化標準單元組合。建筑宜以單層為主,最多不超過兩層。
2、醫療區建筑的功能布局需要最大限度的保證衛生安全。根據不同功能,宜采用E字形、王字形等可同時設置多出入口以及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風的平面布局形式。建筑功能應按照“三區兩通道”的原則進行平面布局,按照傳染病醫院的流程,嚴格實施醫患分區。三區之間嚴格控制空氣壓差,由清潔區到半污染區到污染區單向流動。嚴格劃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通流線,各種流線避免交叉。
3、應根據患者的感染程度(疑似患者、輕癥患者和重癥患者)安排在不同病區。
4、接診區應靠近院區的主要出入口。入口處應明顯劃分篩查區域,并適當加大候診空間占比,以避免候診空間過分擁擠而導致就診患者之間產生交叉感染。宜設置從門診直接通往住院入口的患者通道,避免其再次經過其他區域感染他人。
5、住院病區疑似病區應采用單人負壓病房;確診病區可采用單人或兩人負壓病房;復雜病情患者、危重癥患者或具有超級傳播特性的患者應采用單人負壓隔離病房。
6、醫療廢棄物暫存間應設置圍墻與其他區域相對分隔,位置應位于院區下風向處。 固體醫療廢物需專門處理。醫療垃圾應采用環氧乙烷消毒滅菌后再進行焚燒。
04、結構與裝配式建造
1、結構方案應滿足簡便快捷、因地制宜、安全可行的要求,優先考慮裝配式鋼結構,如工廠預制的模塊化箱式房或活動板房,并滿足防腐防火要求。
2、現場安裝便捷可靠,滿足機電設備和醫療設備的荷載和安裝要求,密封房間的結構構件、門窗、墻板、屋面設計考慮室內與外部的壓力差的影響。
3、地基基礎設計優先考慮采用天然地基。污染區場地應做好地基土、地坪的防滲處理設計。
4、箱式房(輕鋼模塊化鋼結構組合房屋)采用整體鋼結構骨架和彩鋼復合板墻體,骨架以槽鋼和角鐵為主要材料,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結構安全耐用。采用模數化設計、工廠定制化生產,以標準化箱體為基本單元,可單獨使用,也可通過水平及豎直方向的不同組合形成寬敞的使用空間。
5、活動板房是由鋼框架承重、標準化夾心鋼板作圍護的鋼結構房屋體系,可滿足大開間,大跨度房間的需求;根據跨度不同采用鋼結構和輕鋼結構體系。
05、給水排水
1、給水排水管道穿越污染區、半污染區及清潔區等有生物安全防護要求區域的圍護結構處應設可靠的密封裝置,不得穿越強電和弱電機房,不應穿越潔凈室以及重要醫療設備用房,必須穿越時應采取防漏及防結露措施。
2、熱水系統與冷水系統的供水壓力應平衡,應采用閉式承壓系統;熱水加熱設備應設置滅菌消毒的設施或采取滅菌消毒的措施。
3、每個護理單元應單獨設置飲用水供水點。
4、傳染病區與非病區的污廢水應分流排放。排水管及通氣管不應與其他區域的管道連接,排水管應單獨排出,嚴重傳染病區排水通氣管中廢氣應收集處理。
5、地漏宜采用帶過濾網的無水封地漏,并設置存水彎與排水管連接,存水彎的水封不得小于 50mm,且不得大于75mm;地漏應有可靠的水封補水措施;用于手術室、急診搶救室等房間的地漏應采用可開啟的密封地漏。
6、給水排水系統宜滿足裝配式快速建造要求。
06、通風與空調
1、針對應急醫院特點,參考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適當調整了室內冬季相對濕度要求,可以更快更好適應建設需求。
2、最新行業標準提出了負壓病房和負壓隔離病房定義,但具體暖通空調系統如何設計還比較含糊不清,本導則首次明確了負壓病房和負壓隔離病房在暖通空調系統設計上的具體做法及兩者的區別。
3、明確了傳染病房通風空調系統的具體設計方法,包括風機位置風量風壓取值等等。
4、明確了通風空調過濾設施應采用物理阻隔吸附裝置,不應采用臭氧、負離子、等離子、高壓靜電駐極、光觸媒、紫外線(UV)等過濾滅菌裝置。
5、對通風空調系統排風出口和新風取風口位置設置做了明確清晰的要求。
6、對傳染病房的壓力梯度和具體負壓取值做了非常清晰的明確。
7、對病房內送排風口的設置位置做了非常清晰的規定,特別是對多人病房的排風提高了設置要求。
8、另外為了應急醫院的建設周期,對暖通的裝配式建造作了明確要求。
07、電氣與智能化
1、新建傳染病應急醫院應采用雙重電源供電,備供100%。并設置應急柴油發電機組,發電機組應在市電停電時,15s內自動啟動并輸出。擴建項目可由院區已建變電所、配電室或配電箱引兩路電源供電,其中一路應為應急電源,并應留有移動發電車的接口。
2、為便于快速施工,宜采用室外箱式變電站、室外箱式靜音型柴油發電機組或移動發電車, 并分區集中設置。發電機組應自帶日用油箱,并留有供油接口。
3、負壓病房及負壓隔離病房的照明控制應采用就地與清潔區兩地控制。
4、門禁控制系統應根據醫療流程進行設置。病房區出入口、負壓病房的醫患通道、污染區與清潔區之間的過渡區、藥房、重要設備機房(網絡機房、變電所等)、ICU及負壓檢驗室應設置門禁點,識別應采用非接觸方式。
5、負壓病房與負壓隔離病房、ICU應設置監視病房與緩沖室空氣壓差的裝置,監示器安裝于病房緩沖室的門口,當壓差失調時應能在緩沖室門口的警燈上告警,并能通過管理軟件在護士站實現同時告警。
08、醫用氣體
1、針對傳染病應急醫院,提高了各類醫用氣體用量設計指標。
2、明確了氣站設置位置要求。
09、室外配套工程
1、室外排水應采用雨、污分流制。傳染病區與非病區的污廢水在室外分別設置管道收集;傳染病區室外雨水單獨收集至雨水蓄水池進行消毒處理。
2、同步建設污染物處理設施,對污水和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嚴禁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醫療污水排放。
3、道路路面及場地應采取防止污水和廢棄物滲漏的措施。
主編單位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編單位
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浙江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王健、楊毅、顏曉強、沈彬彬、余俊祥、丁德、易家松、邵劍文、金振奮、李東棟、陳佳、周文鴻、陳志青、王國棟、江篪、駱高俊、張濱、孫翌、王云峰、殷農、王靖華、王小紅、吳杰、李平、韋強、馬健、楊學林、楊彤、陶培均、徐銓彪、莫洲瑾、徐昉、高克文、張沈斌
主要審查人
王國鈺、游勁秋、趙宇宏、單玉川、蔣驥、楊書林、金睿、王建民、王建奎、李光華、莊新南、郭麗、傅青峰
UAD主要參編部門
醫療事業部(建筑一院、建筑五院)、工業化研究所(建筑九院)、EPC事業部、質量與科技中心、工程中心、建筑智能設計所、市政交通分院、建筑經濟所、BIM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