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趨勢|近零能耗建筑成熱泵新藍海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近期,一則“德國:2045年實現碳中和,禁用燃氣壁掛爐,新增1400萬臺熱泵”消息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氣候中和基金會和 Agora Energiewende根據Oko-Institut和漢堡研究所的報告《2021年供暖轉變議程》提出了“到 2045 年實現氣候中和建筑的 10 項措施”。這些措施旨在加快建筑改造速度,加快熱泵市場化進程,推廣綠色區域和地方供熱網絡。
計劃中包括:快速停止燃氣使用,最遲到 2024 年,燃氣和燃油鍋爐不應再安裝在新建筑或現有的一戶和兩戶住宅中;強制性市政供熱規劃,德國要到 2045 年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安裝 1400萬臺熱泵。

在過去10年內,全球范圍內的建筑能效不斷提高,根據Advanced Energy Economy(AEE)發布的《先進能源2021年市場報告》,全球建筑能效市場規模持續攀升,在2011-2020年期間,全球范圍內建筑能效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1%。
眾所周知,電氣化是實現建筑零碳排放的首要步驟,使用熱泵技術有助于推動取暖領域的電氣化。建筑運行設備電氣化的核心產品是熱泵,相較于傳統電阻加熱爐,熱泵的能耗要低得多,在能源轉換上具有顯著優勢,已逐漸成為歐洲國家的主流建筑取暖技術。

中國首座近零能耗建筑 多措并舉“極致”節能
為助力建筑領域碳達峰,我國規模化推廣超低能耗建筑。
國務院2016年發布《“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開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試點”;住建部2017年印發《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設示范……在具備條件的園區、街區推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連片建設,鼓勵開展零能耗建筑建設試點”;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開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等重大項目示范。從規劃制定到政策落實,超低能耗建筑逐步成為建筑節能領域新的發展方向。
國內首座集超低能耗建筑與多能互補集成優化供能系統于一體的近零能耗建筑——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安裝有空氣源熱泵,配合地源熱泵降低能耗,預計今年10月底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投入使用。相比于傳統建筑,綜合能耗降低超過70%,使用的能源中有大約60%是可再生的,使用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智慧樓宇等技術,能在保證室內舒適的前提下,實現超低能耗甚至“近零能耗”。

中國首座近零能耗建筑即將亮相北京
在近零能耗建筑的應用中,空氣源熱泵用途廣泛,可滿足冷暖熱水需求,運行過程安全高效,節能環保,省電省心。而且有著其他供能方案無法比擬的優勢,它不受夜晚、陰天、下雨及下雪等惡劣天氣的影響,也不受地質、氣候的限制,使用靈活,能完美的匹配超低零能耗建筑的需求。
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2019年熱泵在全球家庭用能中的占比只有5%,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22%。AEE的《先進能源2021年市場報告》則預計,未來10年,支持建筑電氣化和節能的產品和服務,如高效暖通空調系統(如空氣源熱泵)、相關控制、建筑圍護結構改進以及安裝和調試服務等將持續增長。其中,熱泵已成為通過電氣化對建筑物進行脫碳的核心解決方案,低能耗的熱泵技術已經成為建筑領域最受歡迎的節能技術。
住建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我國擬通過制定強制性標準,不斷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水平,在適宜的氣候區全面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為城鄉建設領域盡早實現碳達峰作出貢獻。

熱泵采暖是環保節能重要舉措

?。▓D為廣東瑞星建設的熱泵采暖工程)
熱泵是建筑節能領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超低能耗建筑市場大有可為。
而我們空氣能熱泵企業應乘勢而上,在政策和市場的加持下,宣傳、推廣、應用,發揮空氣源熱泵的獨特優勢,把握契機,擁抱超低、零能耗建筑市場新藍海,布局未來,積極推動行業新一輪蓬勃發展!
- 下一篇: 實力彰顯,中廣歐特斯入圍山東新泰分散式電代煤項目
- 上一篇: 淺析:兩聯供雙調溫控制系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