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四川美億制冷楊愛平的“蜀業”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成都,我曾往來于這座城市數次,卻第一次因工作的原因走進這座城市,卻也走近了這里的工作和生活。我帶著諸多任務來,但拜訪四川美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愛平的這次行程卻像極了一次老友的重逢,盡管這只是我們的初次見面。
幾乎只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內,我聯系上了楊愛平,在獲悉了他所在的地址后便匆匆出發。8 月的雷雨來去飛快,進地鐵站還是一片氤氳,等到出站時已經陽光萬里無云。風從地鐵口吹來,連續幾日的悶熱也一掃而光,甚至還帶來了些許涼意。今天是美的在成都舉行新冷年開盤會的日子,現門口場氣氛火熱、人影也是叢叢攢動。利用短信和電話,我找到了作為美的在區域上的核心合作伙伴,同時也應邀出席了此次開盤會的楊愛平,他說:“這里有些喧鬧,我們下去泡杯茶慢慢聊。”

有些堅定,經得住歲月的打磨
當沸水入杯,茶葉打著旋在杯中回蕩。
楊愛平的回憶和思緒也在跟著旋轉。時間匆匆回到 2006 年前后,還在前東家工作的楊愛平,開始中央空調的業務工作。
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的提升,楊愛平不斷證明著自身的價值與能力,也贏得了彼時雇主的信任。這份信任的背后,便是獨立操盤品牌的機會,楊愛平自然也緊緊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并在 2009 年到 2012 年,完成了從百萬規模到三千余萬規模的業績增長。“業績增長非常快,也給原有公司帶來了資金的壓力,當時作為公司的操盤手,我負責美的品牌,公司還有另外一個品牌,資金的壓力讓公司不得不放棄掉一個品牌的代理業務,這也是我自己出來成立公司的契機。”
跳出原有的公司,楊愛平依然堅守在暖通空調行業,也堅持著美的品牌的運作,只不過身份發生了變換,從職業經理人走向了公司的老板。然而,盡管時間匆匆,但楊愛平始終踏實穩重,步步為營。從公司成立,到如今成為美的在區域市場上首屈一指的經銷商,楊愛平和四川美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影響力在一步步變強變大。用業績說話是商場永恒不變的主題,短短六年的時間,楊愛平帶領著四川美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走過億元大關,就是最好的例證。
“快速的發展,離不開三個因素。其一,市場,來自市場的需求永遠是銷售業務開展的核心,供需的匹配是企業能夠抓住生存機遇贏得發展的關鍵;其二,品牌,好的品牌對于我們公司的支撐力度是不容小視的,這也是我們能夠實現快速增長的關鍵所在;而第三點,就是人,這個人包括我們的員工,包括合作伙伴,也包括我們的分銷商。人和文化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有了這樣的人員基礎,再加上美的傳遞出來的信息和文化的影響,大家都會更有勁頭去努力爭取。這三點我認為是公司能迅速增長的三個原因,這三點也是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對于公司快速發展的原因,楊愛平介紹道。
明確的發展思路,對于市場的清晰認識,楊愛平在帶領公司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堅定;對于品牌的認可,對于這份事業的認可,也讓楊愛平不斷刷新著事業的里程碑。匆匆六年時光短暫,卻把四川美億角逐市場競爭的槍頭磨礪地光亮鋒利,即便在如今市場頹勢的陰霾面前,也劃出了一道裂口,足以沖向下一個陽光滿地。

有些音符,編制成和弦的樂章
伴隨著葉尖舒展,茶葉也在杯底慢慢沉淀。
兩泡的茶,味道已夠濃郁。逐漸沉向杯底的茶葉,像極了四川美億在市場的積淀與成熟。楊愛平也打開了話匣,袒露著公司運營的心得,也訴說著運作發展的苦澀。窗外的天氣陰晴不定,像極了近兩年的四川市場,而這其中,也只有身處其中的經銷商才諳得個中苦澀。“我們的業務范疇覆蓋了包括零售、項目、批發等等,所以感知這個行業的變化、市場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楊愛平笑著說。
這份笑容,我把他解讀為自信。涉足零售、項目、批發,楊愛平和他的四川美億所涵蓋的幾乎是中央空調行業最集中的三大業務板塊。對于很多經銷商來說,單就這其中一個板塊,就足以讓其為之奔波忙碌,更不要提三駕馬車的齊頭并進。楊愛平把三駕馬車掌控的好,并且走得快,來源于他對市場的認識,以及對于發展策略的把握。特別市場日趨資源集中化,擁有更多的業務,自然也擁有了更為豐富的角逐市場的手段,也擁有了在市場發展中搶占先機的能力。
“舉例來說,我們的零售門店業務,可能之前一個月有四五單會主動找上門,但是現在不會了。再比如我們的工程業務方面,以前散落著有很多單獨的分包需求,現在雖然市場環境沒有以前那么好了,大家也在感慨沒有項目做了,但是不得不意識到的是,市場的需求其實是在增長的,那么問題來了,這個量究竟跑到哪里去了?答案其實簡單,都跑到資源集中的人手上去了,比如總包方,比如大型企業的甲方等等。而這些資源集中的人,他們的需求量往往驚人,能把握到這樣的一個項目,可能抵得上許多經銷商此前多個項目加起來的綜合。”楊愛平介紹到。
的確,以項目市場表現為例,隨著這一市場的逐漸規范與成熟,越來越多的項目不再由多個分包商各司其職,更多的則是落在了一家總包商的身上。作為建筑中的重要一環,機電設備的采購和安裝的工作自然也不斷集中到總包方手里,通過競標,再分配給專業的暖通公司來完成這項工作。
剝離了中間不必要的環節,參與競標的暖通公司往往能夠獲取這個項目中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工程量,這對于經銷商來說無疑有了更多的機遇。但是機遇的背后,并不是簡單的唾手可得。越來越規范的競標機制,對于經銷商來說同樣也是規范的考驗,包括資質、服務能力、代理品牌實力、現金流等等。楊愛平坦言 :“未來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實力強大的經銷商能夠競爭市場的范圍和空間會越來越多,但是弱者可能慢慢就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淘汰。處在中等的,就只能靠抓機會,抓住就上去了,抓不住也就面臨著淘汰。市場競爭就是這樣的惡劣,這對每一名商家的發展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所以,四川美億也在積極提升著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水平,豐富的產品結構和業務范疇,直指市場中的各項所需。除了傳統的中央空調產品外,包括采暖、空氣能熱水器、凈水、新風等等都在四川美億的運作范疇中。此外,在大型工程項目市場上,酒店、醫院、公共場所、學校、辦公場所以及廠房等等,四川美億在這些市場上也都先后豎立了多個樣板工程項目。在多樣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四川美億將一個個單一的品類融匯于身,匯編成了一首強勢征戰四川市場的進行曲。
有些理想,還需要時間的鋪就
熱水再把茶杯添滿,濃郁的茶香依舊。
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楊愛平把技術作為競爭的核心。“其實每一個項目,可能會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可能產品因為不同的系列,會有不同的區別。但是回到項目本身上,各個項目本身之間是沒有區別的。那么對于經銷商來說,競爭考驗客情關系的能力,但更考驗商家的技術能力。”楊愛平表示。
在楊愛平看來,越來越強調服務的市場環境下,對于技術掌握的能力,是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保證。楊愛平認為:“所以我覺得應該叫‘技術型服務’,因為服務和技術是相互依存的。在和客戶交流的時候,你不僅僅能給客戶帶來良好的服務態度,能把產品的特性講述透徹,更需要把產品的節能特性,把成本降低的情況以及把你為客戶選型的理念等等更深層次的東西傳遞給客戶。這個能力無論對于商家還是普通的銷售員來說,很大程度上都成為了銷售過程中最后臨門一腳的軟實力。”
而這一切,對于楊愛平來說,更是品牌價值的打造。“其實未來,越有品牌越有實力的商家,越會在銷售的時候向甲方,把合作的細枝末節解釋的清楚明白。盡管甲方最終不一定會選擇我,但是我一定要把每一點都和甲方講清楚,這也是甲方客戶的知情權。當然,我也有我的價格底線,少于這個底線了我不做,我也沒法做,有的人可能價格會比我低,但是不見得他的每一個單價都有我這么明確。”楊愛平表示。
在駛向未來的航道上,四川美億揚帆起航,但也路遇顛簸。楊愛平品嘗著成功的喜悅,也肩負著從商的重任和苦澀。比如,對于商家而言非常重要的資金命脈所帶來的現金流壓力,再比如,人才的培養和流失對于公司成長的影響等等。瑣碎于管理方面的困難令楊愛平苦惱,他也在苦思冥想尋找著解決問題的辦法。“想過培養人才,然后放手去交給下面的人來做,但是最后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楊愛平苦笑著說,滿滿地的都是無奈。
如今的四川市場,已經走過了發展的野蠻期,逐漸放慢發展節奏的背后,同樣也是市場和企業重新洗牌的過程。項目市場方面,大項目和新建項目數量的減少明顯,項目回款速度慢的情況依然在持續。特別是在零售市場方面,人口紅利帶來的房產經濟井噴已經過去,伴隨著即將推進的精裝修政策也讓活躍在市場上的商家山雨欲來風滿樓。對此,楊愛平表示:“未來更加考量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比如精裝修的推進,中央空調產品的配套也將成為未來的趨勢,對于工程公司來說,擁有資質顯然更有說服力,我們也具備這樣的能力,這也將會成為我們的優勢。”
楊愛平評價自己,是一個中庸的人,無論是生意,還是為人處世,楊愛平不會和任何人紅臉,他堅持著和氣生財的原則。“我不太善于拒絕,所以我也很少會去參與決策。”
楊愛平笑著說。也恰恰是這樣的性格,讓楊愛平收獲了不少朋友,也收獲了更多的生意。楊愛平對每個人好,只要和他敞開心扉談,需要楊愛平幫助的人,楊愛平也會伸出援手。他并不會很理性地去做生意,但是也在修煉著自身的理性成分,去更好地應對市場的發展和公司的成長。楊愛平和許多四川人一樣,喜歡打麻將。工作之余,幾圈麻將下來,也是對一天工作緊繃的神經的放松。
桌上的茶水又再一次見了底,茶水漸漸的淡去了此前的濃郁,我此次對于楊愛平的拜訪也步入了尾聲。在這片素有天府之國的土地上,楊愛平攜手多年的伙伴美的中央空調,帶領著四川美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信奉著中庸之道,但在原則問題上也絕不會讓步,他也熟稔信用對于自己,對于公司的重要性,所以也把信譽始終擺在第一位,他同樣有膽有識,敏銳地捕捉著市場的變化和動態,去做出適時的調整,去敢于開拓,用專業的技術和服務,用良好的口碑和驕人的表現成績,去角逐市場,去贏得信任。前方的路漫漫長長,如何帶領著四川美億武裝好自己,持續走好下面的每一步,楊愛平信心十足。
- 下一篇: 南方采暖舒適升級,地暖空調一體機C位slay全場
- 上一篇: 邵策:把握市場 用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