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集成商揮舞服務大旗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打亂了舒適智能產業正常的發展節奏,更是讓不少零售型門店因為不得不叫停營業而持續多天“0”收入,甚至已有集成商扛不住現金流斷裂的壓力而關門……可以說,整個舒適智能產業集成商在這場疫情中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然而更為慘痛的是,好不容易挨過了“空窗期”后,市場的復蘇遠比想象的要冷靜,再放眼即將到來的下半年,更多的集成商并不樂觀的情緒都覆蓋在了一句話上:

聚焦需求痛點,用“服務”謀生
慶幸的是,已經有人給出了答案。可以發現,即便是在疫情當下,更善于挖掘市場所需的集成商已經開始主動出擊,除了將諸如新風、凈水等健康類產品作為賣點,通過互聯網的渠道推薦給用戶,其中不乏銷售成功者。更值得一提的是,還有經銷商將發力點聚焦在了“服務”這項“被動”的工作上,主動出擊進行回訪和上門服務,優秀者甚至將服務的價值進行了對等價格的套現,更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在銷售端的損失。
疫情期間關于是否應該開啟“中央空調”的言論,讓每一個中央空調產品的用戶都會為之緊張,盡管通過一些科普文章的介紹,一定程度上對哪一種中央空調系統是不需要擔心使用進行了解釋,但也正是這一次輿論的風波,掀起了更多關于“空調病”的討論,消費者也開始意識到,長時間未清洗的中央空調系統,甚至會給原本空氣質量尚可的室內環境帶來二次的污染,原因無他,即灰塵細菌霉菌等等有害物質在空調內部的積累,會隨著空調的開啟而吹向室內的各個角落。
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集成商開始主動向用戶進行電話回訪和詢問,主動向業主進行相關的空調清洗及消殺服務工作的介紹,并提供了對應的清洗價格供業主進行選擇,最終由業主為服務進行買單而形成銷售閉環。實際上,此前的清洗服務對于集成商來說更多是被動進行,而彼時對清洗有相關訴求的業主并不占多數,所以大多時候這項服務工作難以形成體系化進行,更未被集成商當成系統化甚至是有價值的服務。一位上海地區的集成商就向筆者坦言:“很少有業主有相關要求,即便有,有時候為了去維系一些客情關系,基本都是免費去做的。而且業主還是很難接受這種有償的服務,往往都是自己在家手動清洗濾網而已,深層次的清潔幾乎是沒有的。不過,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發現這個現象有改觀了,消費者也開始愿意支付一定的費用,來為清洗服務買單。”

標準需要規范,“服務”更應系統
令集成商感到欣喜的是,需求側持續的增長孕育出了更多的服務需求,特別是隨著用戶對于清洗服務的意識在經歷了此次疫情后的提升,相信有更多已經開始向服務進行布局的集成商,在這一發展布局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地繼續前進。同時,除了中央空調的清洗維保服務,包括新風,包括凈水,甚至就連垃圾處理器等等,這些產品的售后服務遠不止于更換耗材,定期的保養和維護同樣重要。如此來看,舒適智能產業除了日趨豐富的銷售產業鏈條外,一幅關于“服務” 的系統藍圖也在緩緩展開。
即便服務的發展前景可觀,但是目前市場中卻缺少服務的相關規范,除了一些由制造企業官方指導下的流程外,市場上的服務幾乎是自成一派。即便是有制造企業官方指導,其指導下的服務要求也是各有不同。舉例來說,單從中央空調的清洗上,是水洗還是蒸汽洗,清洗的水溫或者蒸汽溫度應該是多少攝氏度等等問題,流傳于市場中所謂的標準已然是五花八門的,如果在放開到其他各品類的舒適智能產品上,整個服務市場的混亂程度可想知。
服務不系統,缺少相對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的約束是目前整個舒適智能產業的現狀,細分到每一個品類上同樣如此。
也正是因為標準和系統的缺失,衡量服務價值的價格往往也錯綜復雜,這也在進一步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同樣也讓集成商,或者說是服務商的主動服務變得難以推進。但同樣的,制定出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僅從目前的市場現狀來看又有不小的阻力,更何況目前的服務并不足以成為一個系統化的工作存在于市場上,更多時候像是銷售的附屬品,距離到形成系統和規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困難不少,而且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對于舒適智能產業來說,一場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存的危機,同樣也蘊藏著發展的機遇。特別是已經冒出良好發展勢頭的服務工作,就給制造企業和集成商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創造價值的機遇。后疫情時代下,在銷售工作前途未卜的現實面前,更加積極的開展服務類工作,對于企業來說是最能快速上手,也同樣能夠兌現價值的方式之一。
但正如同前文所說,由于目前服務還缺少相對的統一標準,所以更多時候服務工作的開展更像是一家之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服務工作更應該聚焦于用戶本身,無論是服務的質量和要求,還是服務的收費標準等等,都應該更加客觀理性的開展,而不是瘋狂壓榨這一市場的需求。要知道,服務工作同樣也是考驗企業和影響企業口碑形象的關鍵因素,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服務會成為企業乘風破浪的一把利器,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成為傷害自己,甚至是傷害到整個舒適智能產業的一把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