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取暖與城市能源轉型越來越“親密”
發表于: 來自:中國能源報
伴隨著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加快實施,來自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9年,“2+26”重點城市清潔取暖率達到75%,超額完成中期目標。
在國家政策的鼎力支持下,現如今冬季清潔取暖已成為城市能源轉型與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三年試點示范期進入尾聲,下一步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應如何可持續推進?采暖需求日漸迫切的南方地區又該探索何種模式的清潔取暖?圍繞上述話題,近日,在京召開的南北地區清潔供暖差異化研討會上,業內專家、企業代表展開了熱烈討論。
清潔供暖關乎城市能源整體變革
“截至目前,以北京為主的‘2+26’城市清潔供暖,對大氣污染治理與城市能源轉型發揮了顯著作用。”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韓文科指出。
以北京為例,記者近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20年,特別自2013年以來,該市通過溫暖與藍天并重推動燃煤壓減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市平原地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全市燃煤鍋爐已基本實現“清零”,電力、燃氣等清潔優質能源占比超過96%。2019年,北京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一級優的天數顯著增多,達到187天,占比首次超過50%。
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伴隨著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快速推進,除傳統的“煤改氣”、“煤改電”之外,余熱利用、地熱、光熱、甲醇、光醇互補、燃氣熱泵、核供熱、生物質鍋爐供暖、垃圾鍋爐供暖等各種因地制宜專注于清潔能源利用的新技術、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亦成為北方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能源轉型與清潔能源發展的有力補充。
“清潔供暖與我國能源轉型和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相一致,目前,全國各地嚴重依賴煤炭的情況仍有待改善,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應該把清潔供暖看作為城市能源系統尤其是供暖系統自身的變革。”韓文科認為。
韓文科進一步指出:“清潔供暖,不是簡單地替代煤,而是要通過推動能源革命,尤其是生產端、消費端的革命,催生出更多新的適應未來能源系統的清潔供暖技術和模式,最終在城鄉地區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的清潔供暖系統和清潔能源系統。”
冬季清潔供暖一頭牽著碧水藍天,一頭牽著百姓冷暖,應是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協同的結果。在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偉陽看來,清潔供暖作為城市能源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著重考慮如何提高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性。“技術變革是加速發展的驅動力,清潔供暖解決方案要把技術的顛覆性和突破性進展作為最重要的支撐;與此同時,任何一個產業的推進都需要有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這就要求站在頂層設計層面,統籌考慮政策措施與市場需求推進,避免出現返煤現象。”他說。
南方地區有望成采暖面積增量主力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曾指出,截至2019年9月,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率達到50.7%,已超過50%這一規劃目標,相比2016年提高了12.5個百分點,替代散煤約1億噸,大大超出規劃預期的7400萬噸。
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高歌猛進發展的同時,近兩年,南方地區冰凍雪災頻發,氣溫屢創新低,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供暖區域已遭到詬病,供暖邊界南移呼聲越來越高,不少城市采暖工作推進亦大有加快之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供熱行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南方夏熱冬冷地區居民供暖需求日益旺盛,能源和經濟問題已不再是制約供暖設施建設的關鍵因素。”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理事長劉榮指出。
記者梳理資料時發現,我國南方城市諸如武漢、合肥、長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區,已先前開始進行探索集中供暖,如武漢啟動了由地方政府主導推動的“冬暖夏涼工程”,合肥由最開始的解決工業供熱也已逐漸發展為目前的區域集中供熱。此外,不少南方城市也開始啟動規劃建設供暖項目。
有研究報告指出,預計2030年全國新增12億平方米的采暖面積中,南方地區高達8億平方米,對全國總采暖面積增量的貢獻將達到2/3。
南北取暖需分而治之
作為北方地區的主流供熱模式,大規模集中供熱是否同樣適用于南方地區?對此,不少與會專家均給出否定答案。
測算結果顯示,南方地區城鎮需要供暖的住宅按7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全部采用集中供熱,每年就要增加7200萬噸標煤。目前我國建筑總能耗約為9億噸標煤,這意味著能耗增幅將達到8%。這無疑會讓目前緊缺的能源更加不堪重負。
“如果南方復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將會面臨巨大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也曾強調。
南北方地域環境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用熱需求也是大相徑庭,與北方地區供暖呈現為剛需不同,“南方地區采暖期短、負荷小,呈現為‘部分時間、部分空間’的間歇運行模式,更適合供暖方式多樣化。”劉榮指出。
在劉榮看來,北方地區供暖需求量大且穩定,適宜集中化、系統化,應以能源系統的綜合效率提升為主,建筑節能改造也是重要環節,離不開政府行政管理;而南方供暖是個性化需求,特點是區域化、分散化、多元化,應該以各類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為主,宜于市場化模式運營。
對此,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陳焰華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南方夏熱冬冷地區應該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稟賦,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多元化發展路線。“夏熱冬冷地區科學合理的供暖技術路徑應在建筑冷、熱用能科學配置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相結合,實現區域能源供應的清潔、高效、低碳、安全,實現各種能源的平衡、互補,以發揮綜合效益。”
在陳焰華看來,南方地區不是不可以開展集中供熱。“如果夏熱冬冷地區能依據工業生產的需要,對新建熱電聯產電廠進行合理布局,統籌考慮現有熱電廠,就可實現對周邊地區建筑的夏季集中制冷與冬季集中供熱。”